中药联合艾灸治疗乳腺癌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ddssdcsyq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乳腺癌位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向。化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在延长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提高无病生存率、延缓疾病进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毒副作用,如血液系统毒性、胃肠道反应、肝肾损伤等等,据相关数据统计,80%患者在肿瘤化疗过程中均会出现骨髓抑制,其中尤以白细胞减少最为典型。目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临床上用于治疗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的主要药物之一,但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可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如骨痛、发热、感冒样症状等。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其还可能刺激某些恶性细胞生长,还可能使得骨髓储备短缺,加大后期化疗的难度。中医药一直致力于开展治疗白细胞减少的研究,已有临床文献研究证实无论是单药亦或是复合制剂对于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疗效显著,但观察发现其疗效评定标准单一且缺乏统一标准,结果评估可信度不高,临床应用亦发现未取得文献研究相比拟的优势。艾灸疗法有益气健脾养血的功效,临床应用发现其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提升白细胞。因此,开展中药联合艾灸治疗乳腺癌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的研究拓展了化疗致白细胞减少的研究思路与领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社会价值。
  方法:
  采取前瞻随机对照设计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64例乳腺癌进行含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在化疗后第1-14天艾灸加服健脾补肾方,对照组则在化疗后第1-14天仅服用补肾健脾方。观察时间及指标:①化疗后第7天、第9天、第11天中性粒细胞水平变化;②化疗后第1天、第20天中医症状评分;③化疗后第20天纪录G-CSF使用情况;④治疗的不良反应。
  结果:
  1.基线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64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在年龄、肿瘤类型、病理分型、TNM分期、病理分化、分子分型、化疗方案、化疗疗程上无差异(P>0.05);在化疗前中性粒细胞水平及化疗后第1天脾肾两虚症状评分上无差异(P>0.05);
  2.两组在化疗后不同时期中性粒细胞下降程度分度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在整个化疗疗程中,Ⅰ、Ⅱ度中性粒细胞下降分度对比,两者无显著差异(P=0.063>0.05);Ⅲ、Ⅳ度中性粒细胞下降分度对比,治疗组Ⅲ度及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约为22%,对照组发生率约为41%,显著高于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0.05)。
  3.在出现粒细胞减少至恢复正常用时方面比较,化疗后第7天治疗组仅出现Ⅰ度及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与对照组对比,恢复正常用时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化疗后第11天,两组均有1例患者出现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但治疗组Ⅰ度及Ⅱ度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用时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化疗后第9天,两者在恢复正常时间方面治疗组快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0.05)。
  4.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情况:治疗组有5人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照组有13人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粒细胞使用总量上比较,治疗组亦少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户0.025<0.05)。
  5.在脾肾两虚症状积分方面,治疗组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5)。显示艾灸加健脾补肾中药对比单纯中药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尤其是显著改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差、腰膝酸软(P<0.05)。
  结论:
  1.补肾健脾方联合艾灸对比单纯健脾补肾方可减少Ⅲ度及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对Ⅰ度及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影响不显著。
  2.对于化疗后出现Ⅰ度及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补肾健脾方联合艾灸对比单纯补肾健脾方,可显著缩短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用时;对于化疗后出现Ⅲ度及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有一定疗效,但优势不明显。
  3.使用补肾健脾方联合艾灸的患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可显著改善临床不适症状,由此说明,补肾健脾方联合艾灸进行治疗,患者病情平稳,不适感减轻。
  4.健脾补肾方联合艾灸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本研究旨在从莱切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LCQ)评分、咳嗽症状积分、中医症候评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探讨加减桑白皮汤治疗痰热郁肺型感染后咳嗽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本研究方案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从广州市中医医院呼吸科门诊就医的病人中选择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痰热郁肺型感染后咳嗽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服用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及加减桑白皮汤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服
目的: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胃黏膜相关病变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目前感染率高,有着复杂多样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现如今西医疗法虽获得较好疗效,但耐药菌株的不断出现,使其根除率逐年降低、再感染率增高,且当下的西医疗法在症状缓解方面并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本研究采用导师经验方(逐幽灵)联合常规西药四联疗法,辅以健康宣教及饮食指导,意在探讨一个综合疗法,拟有效提高其根除率、及更有
目的:  临床观察:本研究通过修订版静脉疾病临床严重度评分(VCSS),观察C4级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在疼痛、瘙痒、静脉曲张、静脉性水肿、皮肤色素沉着等方而的临床症状,比较中药组、对照组治疗前后修订版VCSS评分变化,以评价柴胡舒肝散治疗C4级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  实验研究:通过术中采集的曲张静脉和正常大隐静脉手术标本,对正常静脉、曲张静脉均进行HE组织染色镜检,观察比较正常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分析天宗解结组(治疗组)与普通针刺组(对照组)之间的疗效差异,客观评价天宗解结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为天宗穴解结治疗乳腺增生病提供循证依据,也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提供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案。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0例符合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诊断的患者分为普通针刺组30例和天宗解结组30例。对照组采用天宗穴普通针刺联合体针的治疗方法,
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比常规针剌结合麦粒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针刺后行麦粒灸疗法的治疗作用,旨在探索一种对于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疗效更佳切实可行的治疗手段。  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麦粒灸,对照组采用针刺法治疗。隔日一次治疗,3次为1个疗程,
目的:  本研究以经典岭南文献的数据来源,通过整理、规范化提取其中相关条文症状、证候、方药的归纳构建成数据知识库,从而借助基于属性偏序理论进行大数据的知识发现,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书中理论,完成可靠性、合理性的知识发现。  本研究选择《仲景归真》为研究对象。《仲景归真》为清代岭南医家陈焕堂所著,别名为《伤寒论归真》,该书是一部推存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著作,据为陈氏刊刻该书的其同乡蒋慎存于书前所做的序
学位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壮肾固精方对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的尿蛋白和症状、体征影响,探讨壮肾固精方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蛋白尿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其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临床数据。  方法:  严格按照本研究的入选标准(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了2011年12月-2017年5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分院肾内科门诊诊治的83例合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使用壮肾固精方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目的:  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并探讨GERD中医证型与患者抑郁,焦虑心理可能存在的相关性,以了解情志因素在GERD发病中所起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  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门诊就诊的GERD患者收集临床研究调查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以及患者健康量表(PHQ-15)
目的:  本研究是对于清代岭南医家何梦瑶《伤寒论近言》的研究,现结合数学属性偏序表示原理的知识发现新方法,利用相应的Hasse图可以生动简洁地展现概念之间的复杂网络关系,从而进行数据化挖掘和可视化的表达。希望可以从更客观的形式来对该书进行整理研究,以达到弘扬伤寒学术的目的。  方法:  在尊重原著和原著本意的基础上,基于属性偏序表示原理,对《伤寒论近言》所涉及的何氏本编号、宋本编号、病、证、日期、
目的:  基于前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观察六经辨证对慢性咳嗽的儿童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对本病的作用机制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1.病例对象  本研究总共收集60例观察病例,均来自我诊所病人,病历采集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  2.病例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1.纳入标准  (1)符合慢性咳嗽西医诊断标准:慢性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版中华医学会儿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