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中工作记忆角色之实证探析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egongju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些传统的语言观,尤其是结构主义的影响下,语言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语言理解研究往往仅关注语言因素而忽视非语言因素的影响。由此,阅读理解被视为一个与心理或认知活动相分离的机械过程,即从作者到读者单向的文字信息传递过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仅重视语言知识,与此对应形成了一系列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侧重各级语言单位知识,如音素、单词、短语、句子等。注重语言知识固然有助于阅读理解的完成,但是这些方法同时也往往容易将人们限制在字面意思的层面上,从而影响人们对文本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随着认知科学的不断发展,语言学家们开始转向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对一些语言问题开展了新的思索。这方面的种种努力为语言学带来了不少新的研究视角。在众多的新视角中,图式理论就是颇具影响力的一种,尤其对阅读理解领域的研究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图式,即储存在人脑中的一个极其复杂而井然有序的信息网络。该网络包含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根据图式理论,语言是一个与许多非语言因素相关联的开放性系统。这些非语言‘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文本的背景知识,它对应的是图式网络中的百科知识。阅读理解实质上是一个文本信息和图式信息双向互动的过程。 相对传统观点而言,在阅读过程中关注背景知识显然是一大进步。然而事实表明,有时尽管我们具备了相关的图式,阅读结果却仍然导致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如下假设:缺乏相关图式可能导致理解的失败,缺乏及时、有效地激活图式同样可能影响正确理解的产生。图式的激活需要工作记忆的积极配合与参与。 在本文中,希望为图式激活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工作记忆与阅读理解的相关性提供一些实证数据。此外,还试图从中为外语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通过开展一系列实验,最终得到一些实证数据用以支持上述假设:即工作记忆是阅读过程中必备的一个环节,工作记忆容量与阅读理解能力成正比。此外,还在教学实验的基础上为外语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即通过积极加工深化加工水平,通过组块识别扩大记忆容量等等。最后,希望此项研究能够引起更多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在该领域的外语教学中开展更多研究,提供更多启示。
其他文献
本研究依据 Halliday(1994)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及 Painter, Martin 和 Unsworth (2013)提出的视觉叙事框架中的概念意义子框架,选取经典图画故事书《彼得兔的故事》为研究对象对其
本文试图从文化图式理论的角度探讨文化空缺的可译性问题及其习语翻译技巧。全文共分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引言,论述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第二章阐述图式理
隐喻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众多学者们热衷的研究领域。自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有众多贤人志士对隐喻这一神奇而又充满诱惑的话题进
本文拟从信息论角度探讨古诗词曲翻译中的信息传递,从而阐明信息论核心概念,基本模式以及基本原则在古诗词曲英译中的适应性和指导意义,并提出古诗词曲英译中信息丧失的程度,补偿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以及句子和句子的重要语法手段。如何正确使用连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之一。以往,许多研究针对英语连词的运用而展开,但是没有从错误分析理论的
文化给语言打上了独特的烙印。同样的,即使在同一种语言系统中,语言也会因为性别差异而所有不同。所谓性别,就是指体现在男女各个方面的不同差异,这些差异使男女有别。也就是说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