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燕山中段,河北省承德县的东北方向,存在着一个引人注目的构造地质体,其在地质图上表现为南、北、东三面受到断裂构造围限的由中元古界构成的狭窄弓形构造。1998年,Davis提出了“承德逆冲断层”模型,将这一特殊的构造现象解释为一条位移量超过40km的向北逆冲的断层及其上盘的中元古界和侏罗系共同发生向形变形的结果,成为燕山造山带存在大规模水平缩短的重要实例。但是,近年来在该区域和邻区开展的沉积学和构造变形研究表明,承德逆冲断层的上盘地层不属于由远距离推覆而来的异地体。这使得Dayis所提出的模型受到严重的质疑,但是又没有人提出更合理的构造模型对这一复杂构造格局做出合理解释。
本次研究,对承德逆冲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观测。观测结果表明,所谓的承德逆冲断层实质上不是一条单一的向北逆冲的断裂构造,而是由承德向斜以及发育于向斜两翼的独立断层所组成的变形系统——承德逆冲构造。发育于向斜北翼的断层为双庙断裂,其是一条向北运动的逆冲断层;向斜的南翼中发育了多条断层,其中最受争议的吉余庆断裂表现为向北陡倾而向南逆冲的运动学性质;北翼的双庙断裂和南翼的吉余庆断裂在向斜东部转折端并未连接在一起。向斜的主体变形时间和断层形成时代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准同时的。因此,从构造变形分析的角度否定了Davis所提出的变形的承德逆冲断层模型。
根据实际工作中观测到的承德逆冲构造的变形特征,参考Mitra(2002)年提出的褶皱相关断裂构造模型,提出了承德逆冲构造成因新解——背离向斜逆冲断层模型,认为发育于承德向斜两翼的逆冲构造实质是在向斜形成过程中为了解决褶皱核部的空间问题而产生的背离向斜逆冲断层。该模型较好地解释了承德逆冲构造在平面地质图上所表现出的特殊几何学形态,断裂构造与向斜构造之间的关系,以及断裂构造的发育过程。这项研究成果表明,尽管燕山造山带存在着广泛的收缩变形,但是目前仍缺乏沿着单一逆冲断层发生大规模水平缩短的实例。
作为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区域尺度研究实例,通过对承德逆冲构造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区域尺度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尤其是背离向斜逆冲断层和指向背斜逆冲断层在平面地质图上的主要特征及其识别标志,以及在野外观测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探讨其在区域构造演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不仅在理论分析方面加深了对褶皱相关断裂构造概念和构造模型的理解和认识,也为同类型构造变形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