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电子湮没谱学是一种研究材料内部缺陷的非破坏性表征方法,可以在原子尺度上研究材料性质,尤其对空位型缺陷具有极高的灵敏度。随着粒子探测技术和理论计算的发展,正电子湮没谱学已经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医学诊断等领域。正电子湮没探测技术作为开展谱学实验的重要手段和测量方法,发展先进的正电子湮没探测技术一直是正电子湮没谱学中的热点课题。正电子湮没谱学通常采用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电子湮没谱学是一种研究材料内部缺陷的非破坏性表征方法,可以在原子尺度上研究材料性质,尤其对空位型缺陷具有极高的灵敏度。随着粒子探测技术和理论计算的发展,正电子湮没谱学已经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医学诊断等领域。正电子湮没探测技术作为开展谱学实验的重要手段和测量方法,发展先进的正电子湮没探测技术一直是正电子湮没谱学中的热点课题。正电子湮没谱学通常采用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PMT)搭建谱仪,硅光电倍增器(Silicon Photomultiplier,SiPM)的增益大、光子探测效率高、单光子分辨灵敏和结构紧凑等优势,使其在正电子湮没参数测量系统中有着取代和超越PMT的巨大潜力,基于SiPM的读出方式也无法照搬传统基于PMT的谱仪结构。本文在对探测技术及实验方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基于SiPM探测器、多阈甄别读出电子学、SiPM阵列及探测系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完成了正电子湮没过程中γ射线在探测器中沉积的时间、能量、位置信息获取,实现了正电子在材料中湮没寿命参数的准确测量,取得成果如下:1.实现了首个基于SiPM的正电子湮没寿命谱仪,时间分辨率可达~136 ps,大大优于使用电子学插件和PMT搭建的常规谱仪(~210 ps)。通过分析闪烁发光、光子传输、光电转换和电子学读出等过程,完成了闪烁晶体和光电转换器件选型且定量研究了 SiPM偏置电压(30-34 V)、前沿定时阈值(4-12 mV)和闪烁晶体长度(5.0、9.5、13.8和20.0 mm)与SiPM探测器符合时间分辨的关系,由此确定了谱仪的最佳工作条件。使用不同闪烁晶体(材料和长度)的基于SiPM的正电子湮没寿命谱仪都准确测量了正电子在GaN样品中的湮没寿命,有效符合计数率为15-45 cps(源活度:1.85 MBq),验证了使用SiPM研制正电子湮没寿命谱仪的可行性,促进了 SiPM在高性能正电子谱学表征技术中的应用,也为正电子湮没探测系统提供了 SiPM探测器基础。2.开发了基于多阈ToT(Time over Threshold)的脉冲面积估计方法和读出电子学,并用于SiPM探测器的时间信息和能量信息同时读出。研制的多阈ToT电路定时路径抖动为22.7 ps,对百皮秒以上符合时间分辨率的SiPM探测器贡献微小。与幅度相比,SiPM探测器脉冲面积更能准确表达能量信息,由此设计了基于多阈ToT(双阈和三阈)的脉冲面积估计方法并作了性能对比。结合SiPM探测器,采用三阈ToT方法得到的能量分辨率、能量响应和脉冲面积积分非线性都优于双阈ToT,其脉冲面积积分非线性度在511-1333 keV能量范围内优于4.21%,比双阈ToT至少提高了 25%。设计的多阈ToT电路对提高能量线性和动态范围是有效且方便的,可以大大简化正电子湮没谱学设备的读出电子学并替代复杂定时和多道设备,也为正电子湮没探测系统提供了多阈值甄别技术。3.研制了基于SiPM阵列的正电子湮没探测系统,系统通过4个SiPM阵列探测器模块(共16个SiPM和16个闪烁晶体)一次采集实现了 64个湮没事例符合时间谱和128个正电子湮没寿命谱测量,并同时记录了正电子湮没过程中1275 keV瞬发和511 keV湮没γ射线在探测器中沉积的时间、能量、位置信息。开发了基于小闪烁晶体多阵列方式和电阻链读出的高性能SiPM阵列探测器模块和基于多阈值甄别技术的高效率触发逻辑模块。探测器阵列对γ射线的位置响应清晰可见,平均能量分辨率为11.2%,平均时间分辨率可达211 ps。开发了一种基于湮没符合时间的多路寿命谱合成方法。该方法通过符合时间谱的时间差偏移量来修正寿命谱的偏移,有效的将128个寿命谱合成一个正确的寿命谱,寿命测量有效符合计数率可达~223 cps(源活度:0.9 MBq),有效提高了数据触发利用率。通过测量单晶硅样品得到的正确正电子湮没寿命参数验证了合谱方法准确性和探测系统的可靠性。该系统为正电子湮没辐射角关联测量、慢正电子束流装置的湮没参数测量提供了系统方案。
其他文献
量子信息中发展最为成熟的研究方向非量子密钥分发莫属。而作为量子密钥分发的分支,连续变量的量子密钥分发也因其特有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因使用相干探测而非单光子探测所以能够使用经典光通信器件来实现。而相干探测中本振光的选择滤波作用,使得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相比离散变量的量子密钥分发更容易和经典光通信网络进行融合。基于高斯调制的相干态的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比较完
量子非局域性理论和量子纠缠理论是量子力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也是量子保密通信的基础理论。量子非局域性可以用于量子数据隐藏和量子秘密共享,而多体纠缠在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纠错码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因此关于量子非局域性和多体纠缠的理论研究不仅对量子力学的发展添砖加瓦,同时也促进量子保密通信的发展。本文具体研究与量子非局域性相关的不可扩充乘积基和强量子非局域性,以及与多体纠缠相关的k-均匀态和
随着世界数字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以及计算机和三维数据采集仪器等设备的不断升级,大量的三维数字模型通过想象设计和真实物体重建两种方式中生产出来。然而,绝大部分三维几何模型需要进一步处理才能应用于下游产业。其中,将几何模型转化为多边形网格,即网格生成,对于科学研究、制造业、数字文化产业等领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网格生成技术中,初始生成网格的质量一般比较低,并不适用于后续应用。为了适应与不同应用的需求,往
话者转换是一种语音生成技术,其目的是在保留文本内容的情况下,改变输入源话者语音的音色,使其听感接近目标话者。话者转换在个性化语音合成、有声读物制作、娱乐玩具、身份伪装语音通信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近些年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使用深度学习进行统计建模逐渐成为实现话者转换的主流技术途径。这类话者转换方法一般由特征提取模块、声学特征预测模块、声码器等部分构成。特征提取模块通过声学分析,从语音波形中
钛及钛合金已经成为骨科及牙科领域中应用广泛的植入金属材料。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钛植入物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解决钛植入物所面临的骨整合不足以及细菌感染等临床难题,保障植入物的长效使用寿命,是实现我国植入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本文选择所在课题组开发的自身具有抗菌、促成骨及促血管生成等生物功能的新型钛铜(Ti-Cu)合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表面
超级陶粲装置(Super Tau-Charm Facility,STCF)是我国继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ijing Electron Positron Collider Ⅱ,BEPCⅡ)之后的基于加速器的粒子物理大科学装置的重要选项之一。BEPCⅡ实验在陶粲物理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如陶轻子质量测量、Zc(3900)等新粒子发现、Collins碎裂函数测量等。但由于受到对撞亮度和质心能量的限制,对
我们分析了 Chimera图上的连续时间量子游走,Chimera图是D-Wave量子退火计算机底层物理结构的拓扑图。我们发现了明显区别于经典量子游走的独特量子游走特性,例如局域性。为了更深入的研究不同底层结构的改变对退火量子计算产生的影响,我们研究了 Chimera图的增强变体和弱化变体。增强变体通过增加量子比特之间的耦合实现,相应的,弱化变体则通过切断某些量子比特之间的耦合实现。反映在Chime
1980年,von Klitzing,Dorda和Pepper实验上发现两维电子气在低温强磁场的条件下会出现整数化的霍尔电导平台,这就是著名的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在此后的研究中,人们发现量子化的霍尔电导与材料能带的拓扑性质息息相关,从而揭开了拓扑物相研究的序幕。在经典的Ginzburg-Landau相变理论中,相变由系统的局域序参量刻画,相变时伴随着系统对称性的破缺。但在拓扑相变中,这一图像不再成立
太赫兹辐射的产生和应用正在加速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其为探测和控制固体中的准粒子和集体激发,驱动相变和材料性质的相关变化,以及研究分子系统中的旋转和振动提供了新的工具。其中,超快强场太赫兹光源的出现打开了通往控制反应和过程的大门。这种太赫兹脉冲可以驱动物质的新动态状态,表现出与平衡状态完全不同的性质。同时,量子系统的相干控制和磁化介质研究对太赫兹光源的先进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具有频率啁啾、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应用的数据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例如: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网络游戏等。在数据规模增大的同时,对于数据的存取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高效地处理海量数据是目前数据库系统面临的巨大挑战。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由于复杂的关系模型和强一致性等自身的局限性,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应用的需求。键值数据库具有接口简单、低延迟、高吞吐、可扩展性强等优点,被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