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文对联是在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纵观前人对中文对联的分析,他们主要是从文体、教学、翻译、社会语言学及语用等视角展开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仅是描述性质的,如列举、分类等,或者基于个人的经验,从认知角度加以阐释并佐以语料支撑的研究尚且不足。针对前人研究之不足,本文以认知语言学和后现代哲学为理论背景,基于概念整合理论、事件域认知模型和体验原则,建立了BEE(Blending-Event-Domain Embodiment)理论模型深入探究对联的识解机制,并以封闭语料库所得数据加以佐证,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作者通过对百度网站上搜集到的600条四字到八字对联按照事件域结构进行分类,在BEE模型的框架下对每一类别作出分析,探析对联各类变体的认知识解机制。研究表明了BEE模型在阐述对联识解机制中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语料分析发现:1.B-A-B(being-action-being)式是比例最高的类别,这与我们的体验基础息息相关,既然有动作则关系到发出其的施事者和受其作用的受事者。2.B-A式、A-B式及B-A-B式对联变体分别突显了不同的参与者角色。B-A式突显了施事和动作,A-B式则突显了动作和受事,B-A-B式将施事、动作和受事同时突显。3.中文对联中还发现存在being-without-action式。这与ECM所要求的并不完全一致,即必有A和B。本文认为书写对联者将事件动作隐显,将事体突显最大化,表明他们除了采用顺序扫描方式,也利用总体扫描的视觉扫描方式。4.事件域结构越复杂,对联的字数越多,这也与数量象似性原则相一致。5.B-A-B(being-action-being)式、A-B(action-being)式、B-A(being-action)式、being-without-action式以及inner-relation式体现了人们以部代整的转喻认知加工机制。6.本文语料分析表明概念整合理论阐述意义建构过程之不足及本体实在论否认人本主义之缺陷。本文的贡献在于:1.针对对联研究之不足,首次在后现代哲学背景下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理论模型以揭示对联的识解机制。2.首次建立对联封闭语料库,并将其分成7类,应用所建模型探究对联各类变体的认知识解机制,并证明了BEE模型的有效性。同时文章还指出了研究之不足,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建议,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