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Paeonia sect.Moutan)的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增殖率低、生根困难、移栽存活率低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阻碍了该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本研究对’正午’(Paeonia ×lemoinei’High Noon’)、’凤丹’(P.ostii ’Feng Dan’)单株中的FD1、FD6等牡丹品种进行了研究,为优化牡丹的组织培养体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启动培养:在改良WPM(Ca2+3倍)培养基中附加Meta-Toplin(MT)0.5mg.L-1、GA30.2mg.L-1牡丹品种’正午’、’凤丹’萌发率达到100%且生长正常;’正午’外植体类型在污染率和增殖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鳞芽的污染和增殖均高于茎段)。2.增殖培养:通过响应曲面分析方法筛选出适合’正午’增殖的培养基为大量元素75ml/L、钙 75ml/L、微量元素 2.5ml/L、有机物质 2.5ml/L、铁盐 4ml/L、肌醇 7.5ml/L,优化后增殖率提升了 10%;NAA和黑暗处理不适合用于’正午’增殖;1OOmg.L-1的水解乳蛋白对增殖苗生长有利;增殖率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而下降,连续使用BA继代培养2次,增殖苗出现生长缓慢的现象,但是交替使用MT和BA可以缓解;适合FD1 增殖的培养基 WPM(Ca2+3 倍)+BA0.3mg.L-1+GA30.05mg.L-1+KT0.1 mg.L-1,增殖系数为2.56,继代周期为35~40d较适宜。3.生根培养:在根诱导前用0.3mg.L-1PP333壮苗10d,能够显著提高’正午’试管苗的生根率(51.22%),且根系发育较好,基部愈伤组织较少;在根诱导培养基中添加防褐化剂对’正午’的生根率无明显提高但能防止试管苗褐化枯死,而黄腐酸钾跟芦丁会阻碍试管苗的生根,生根率为0;通过正交实验得出WPM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钙同时减半,在继代次数较高(19~20代)时有助于提高’正午’的生根率(16.77%),而在继代5代时作用不明显(23.41%);二次根诱导培养中,’正午’切除第一次诱导的愈伤组织再次诱导后会枯死,而FD6切除愈伤组织后,二次诱导培养能够产生一定的生根组培苗;少量NAA有助于试管苗的生根,其中适合’正午’的根诱导培养基为 1/2WPM+NAA0.3mg.L-1+IBA1.Omg.L-1+Put1.Omg.L-1,生根率达到 64%;适合 FD6的根诱导培养基是1/2WPM+NAA0.1mg.L-1+IBA0.5mg.L-1+Put1.Omg.L-1,生根率达到43%;适合FD1的根诱导培养基是1/2WPM+IBA1.0mg.L-1+Put1.0mg.L-1,平均生根率达到65%。4.驯化移栽:移栽前的处理对于’正午’生根试管苗的存活率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冷藏是移栽存活的关键;根形成阶段切除根尖能够提高侧根数;移栽时加入Glomus mosseae菌种能够能提高’正午’和FD6的存活率,但是在地上部分的生长上,’正午’的效果优于F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