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经的内容与文献史料对于研究道教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其中的韵文用韵研究也不可忽视,因为从语音角度对这些韵文进行研究,能初步反映出典籍的时代性、地域性,为全面理解、掌握历代道典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文首先对六朝100部成书年代基本上可以确定(经今人考察出来)的上清、灵宝经及7部还未考察出成书年代且疑似六朝的上清、灵宝经的用韵进行分析,归纳其韵部特征。其次,采用历史和共时比较的方法,探讨六朝上清、灵宝经的韵部演变规律。最后,以周祖谟先生的《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赤松佑子的《真诰诗文押韵中所见的吴语现象》为参照对象,考察上清、灵宝经中的方音现象及产生时代。论文主要分六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为:从六朝韵书和诗歌、韵文用韵研究成果两方面对六朝音韵研究进行概况;阐述了六朝道教研究现状,介绍了《上清经》、《灵宝经》及其研究成果;梳理了六朝道教文献语言研究状况;说明了六朝道教典籍用韵研究的意义、选题的缘由、创新观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指出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及其必要的说明。
第二章,对六朝上清、灵宝经韵文的句式及用韵体例进行了分析,句式分为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主要是四、五、七字句。韵例主要是隔句韵、句句韵。重点对七字句的句句用韵体例发展作了简单说明。
第三章,根据上清、灵宝经的实际用韵情况,参照《广韵》韵目,系联各韵,按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大类分别进行整理各韵独用、通押表。在整理阴声韵、阳声韵时又根据各韵之间关系的疏密按韵摄分类。阴声韵分为:止蟹二摄;遇流二摄;效摄;果假二摄。阳声韵分为:通江宕三摄;臻山二摄;梗摄;曾深咸三摄。通过对各韵摄独用、通押的分析,归纳出六朝上清、灵宝经的韵部为26部,其中阴声韵11部,阳声韵8部,入声韵7部。
第四至七章,运用历史和共时的比较方法,将六朝上清、灵宝经的韵部与先秦、汉魏六朝诗歌用韵及《广韵》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其演变轨迹及与同时代的诗歌用韵的异同。在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王力的《南北朝诗人用韵考》进行韵部比较时,按阴声、阳声、入声韵分部展开,与《广韵》比较按韵摄(同第三章)进行。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六朝上清、灵宝经用韵同先秦、两汉、《广韵》相差较大,这是由于时代的不同;与魏晋南北朝用韵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存在一些不同之点,前者是因为时代相同,后者缘于地域和研究材料的差异。
第八章,以《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魏晋时期的方音》和《真诰诗文押韵中所见的吴语现象》中所阐述的吴方音现象为依据,并结合前人对吴地诗人(以陆机、陆云为代表)的诗韵研究,对韵文较多的上清经(26部)、灵宝经(8部)中的方音进行分析,探讨其传播的地域性。结果发现,33部道经中,吴方音的成分较多,这与道教研究学家(如卿希泰、任继愈)所说的“《上清经》、《灵宝经》产生于东晋末,最开始在江东传播”的论断基本一致。
第九章,从用韵和七言诗角度出发,对用韵较多且注明成书时代的上清(24部)、灵宝经(8部)和未注明成书时代的上清(4部)、灵宝经(3部)的产生年代进行尝试性地考证,目的在于进一步细化这一部分道经的成书年代。因为《道藏目录》中所注明的成书时代有的范围较宽(如:南北朝、六朝、唐以前、东晋齐梁间、齐梁前等)。确定道经成书年代的主要依据是周祖谟先生《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中所归纳的各历史时期的韵部特征以及七言诗的用韵、句式,同时还参照虞万里先生的《〈黄庭经〉新证》。所使用的方法是:首先依据《魏晋南北朝韵部之演变》,整理出晋、刘宋、齐梁陈时期的用韵特征。然后把通过各经独用、通押情况反映出来的用韵特征与三个不同时代的用韵特征进行比较,其用韵同于哪个时期,我们就推测该经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另外,如果某部经典有七言韵文,那么七言诗的句式及韵例也作为确定成书年代的标准。通过对39部道经的年代考证,其结论是:《道藏提要》中所注明的时代为早期、古代、六朝、南北朝、齐梁以前、唐以前,经过音韵考证,其成书年代基本上为晋代或刘宋,与其大致范围是相似的。注明为晋代或刘宋的,论文考证出的与其大致相同。可以说,从用韵角度考证韵文较多的道经成书年代是从文献史料方面确定道教典籍产生年代的一个重要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