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差异是地理学的基本规律,空间分异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视角,空间公正与城乡转型压缩是地理学研究的新命题,在国家整体转型与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的背景下推动城乡一体化,逐步消解二元结构是城乡发展的新诉求。为此,本文围绕突出区域差异性、社会公平性、转型整体性、演化动态性的思路,针对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三类地区发展定位与方向的不同,因地制宜,探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评价体系及发展模式,将既有助于深化对区域分异规律与城乡转型进程的认知,也有益于继承与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亦将对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城乡层面的推进有所裨益。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主体功能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构建。城市化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可概括为新型工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健康城镇化,投资以及政策制度;农业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体现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适度城镇化有机构成的内生力机制,以及交通通信技术发展、行政力量推动共同形成的外生力机制;生态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体现为受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制约的调节机制,城市对农村的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并存的作用机制,以及城乡间人流、物流、资金流、“软件流”运行的实现机制。(2)不同主体功能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区域功能定位、反映社会公正诉求、突出城乡共同转型,均分为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5个层级。其中,城市化地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由8项状态指标、20项变量指标和44项要素指标所构成,着重突出了反映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的具体指标;农业地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由8项状态指标、19项变量指标和40项要素指标所构成,着重突出了反映农业绩效水平的具体指标;生态地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由8项状态指标、18项变量指标和49项要素指标所构成,着重突出了反映生态产业发展水平和城乡要素流动状况的具体指标。(3)研究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状态评价。其中,户县城乡功能协调度、社会公正度均一直保持不断上升趋势;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子系统与公平子系统的耦合状态正处在磨合阶段,渐趋同步发展;城乡耦合发展度已从1992年的0.2032增至2011年的0.4235,城乡一体化水平正在加速提升,城乡互动融合趋势愈发显著。澄城县城乡功能协调度波动相对较大,社会公正度大体保持不断上升趋势;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子系统与公平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将一直处于不断磨合与波动响应的状态;城乡耦合发展度依次经历了稳步增加、停滞不前、波动上升和快速提高4个阶段,已从1992年的0.2089增至2011年的0.4491,城乡一体化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城乡互动效应明显增强发展,但协调程度变动大。太白县城乡功能协调度、社会公正度均一直保持不断上升趋势,但后者提高极其缓慢;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子系统与公平子系统的耦合状态正由低水平协调阶段转向拮抗阶段;城乡耦合发展度仅从2002年的0.1627增至2011年的0.1830,城乡一体化水平提升缓慢,城乡互动效应趋于增强,但协调程度减弱。(4)研究区城乡一体化现实动因剖析及优化路径设计。其中,户县城乡一体化现实动因包括城乡内生动力因子、城乡发展潜势因子、人口转型程度因子与增长有序水平因子,其中第一个动因最为主要,其它三个的影响程度均不显著;优化路径包括增强内生动力、提高发展潜势、推动人口转型、实现增长有序。澄城县城乡一体化现实动因包括城乡内生动力因子、城乡生活质量因子、“三农”转型程度因子与结构优化潜力因子,其中第一个动因最为主要,第二个次之,其它两个的影响程度相对不太显著;优化路径包括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高城乡民生指数、推动“三农”同步转型、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太白县城乡一体化现实动因包括城乡环境质量因子、城乡生活水平因子、城乡关联强度因子与生态产业素质因子,其中第一个动因最为主要,第二、三次之,最后一个的影响程度相对不太显著。其城乡一体化的优化路径包括:提升城乡关联强度;提升生态产业素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乡生活水平。(5)不同主体功能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选择。城市化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适宜模式为全域城市化模式;优化路径为健康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城市智慧化、农业产业化、农业都市化、农业信息化“六化”同步推进;实施对策为统筹城乡资源配置、要素流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收入分配与社会管理;空间模式为“多中心+组团化+轴向拓展+圈层扩张+分区管控”的全域城乡网络化、扁平化空间格局。农业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适宜模式为城乡等值化模式;转型路径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精致农业转型,推动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城市居民转型并创新农民合作组织,推动传统农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农村社区转型;空间模式为“中心地体系构建+现代农业梯度推进”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生态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适宜模式为城乡“流”调控模式;调控路径为推动人口、物品、资金、公共资源、技术、信息、观念等要素“流”双向、自由、对称、高效、顺畅、有序、规范、循环流动;调控方式为城乡“流”载体、“流向”、“流量”、“流程”优化;空间模式为“生态安全格局+点轴空间系统”的复合城乡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