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云南怒江中游地区傈僳族民歌传承为研究对象,展现民歌这一活态民俗艺术在傈僳族中的具体运演模式和功能,探讨民歌传承模式的运作和其传承变化特征,观察在一种群体文化的传承模式中的群体观念和个体表达对变迁的影响,就个体选择对于群体性民俗之意义进行反思。本研究意在展现和说明在民俗模式的传承和变迁过程中,民俗模式内在的稳态结构在传承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个体在自己的民俗生活建构中对民俗模式富于个性化的解读和再现对变化产生的影响。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在导论部分,建立了以“歌唱传统”为核心的概念体系。明确了傈僳族民歌文化传统是一个由物质、行为和观念三个层次构成的文化系统,这个文化系统的传承就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在第二、三部分中,从研究地域的地理和文化生态环境出发,对怒江中游地区傈僳族民歌的源流和地域特点进行了梳理;在当下的时空范围内,呈现傈僳族的传统民歌生活和基督教歌唱生活的状况,阐述傈僳族歌唱传统形成的过程,以及两种不同的歌唱生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四部分中,从民歌传承的手段方式、在民俗生活中的功能秩序两个方面对之进行描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怒江傈僳族民歌传承与歌唱艺术传统生成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为民歌传承方式对歌唱艺术传统生成的影响以及歌唱传统对民歌传承方式的规定性。第五部分从社会、历史、个人三个向度对僳僳族民歌传承主体与民俗生活的相互建构进行呈现。同时,民歌传承主体及其生活相互建构的层次具体表现为指向外部的表达自我的层面和指向内部的慰藉自我的层面。第六部分认为傈僳族民歌的现代传承既是一个以全球化为发生语境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地方性知识在当下的时空环境中重新建构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文化工业理念的冲击都对民歌传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地方感的重塑过程中,族群认同得以强化和凸显;同时还对传统民歌之现代传承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结论是:怒江中游地区僳僳族民歌传承在近100年中的传承状况呈现出民歌传承的全息化存在--宗教和现代化的冲击--后现代语境中的再生的过程,由于民歌传承与傈僳族的生活世界相关,所以民歌传承的变与不变都对应着相应的生活的逻辑。民歌传承在变迁中的稳态因素突出地表现为一种秩序感,决定着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群体文化中的个体既要因循传统的规约和塑造,也会因为社会条件的变化做出自己个性化的对传统的把握和理解,进而将自己的创造和体验融入到传统中去,形成变迁的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