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住院患儿临床分析 第二部分 遗传性凝血因子X缺乏症回顾性研究 第三部分 成人ITP患者外周血MDSC数量及功能研究 第四部分 巨核分化、血小板生成研究进展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l_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慢性化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一线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于本院住院治疗的ITP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01例ITP患儿纳入研究。男150例、女151例,中位年龄8(0.17-17)岁。新诊断 ITP 110 例(36.5%),持续性 ITP 92 例(30.6%),慢性 ITP 99 例(32.9%)。中位随访时间41.92(1.07-74.03)个月。截至随访终点(2019年10月),202例新诊断/持续性ITP患儿中,79例(59例新诊断ITP和20例持续性ITP)在初诊后1年内获得缓解,缓解率39.3%,122例(50例新诊断ITP和72例持续性ITP)进展为慢性ITP,慢性化率60.7%,1例行脾切除。99例慢性ITP患儿中,5例行脾切除。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隐匿起病[P=0.000,OR=3.754,95%CI(1.882-7.488)]增加疾病慢性化风险,而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阳性[P=0.021,OR=0.446,95%CI(0.224-0.888)]降低慢性化风险,抗体类型的亚组分析无差异(P=0.305)。新诊断和持续性ITP仅接受一线治疗的患儿,单独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或IVIG联合激素疗效均优于激素单药治疗(P=0.028,0.028),而单独应用IVIG与IVIG联合激素比较疗效无差异(P=0.086)。结论:儿童ITP隐匿起病慢性化风险升高,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阳性降低慢性化风险。儿童新诊断和持续性ITP的一线治疗,单独应用IVIG或IVIG联合激素疗效均优于激素单药治疗。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X(FX)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方案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21年2月期间11例遗传性FX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男3例,女8例,中位初诊年龄39岁(5~55)。10例(90.9%)存在出血事件,1例有家族史。皮肤磕碰后瘀斑或出血7例(70%),鼻出血7例(70%),牙龈出血6例(60%),肌肉血肿1例(10%);女性患者月经增多6例(75%),1例(12.5%)顺产后出血;8例有手术史,4例(50%)出现术后出血。实验室检查见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FX活性(FX:C)减低。4例患者接受FX基因检测,发现5个新突变位点。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CC)4例(36.4%),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7例(63.6%),1例(16.7%)月经增多患者PCC预防性治疗后月经量明显减少,1例(12.5%)手术前预防性输注FFP后未发生术中、术后出血。结论:多数遗传性FX缺乏症者有出血倾向,FX:C与临床出血严重程度之间缺乏相关性,出血倾向较重者应接受预防治疗。F10基因突变检测对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意义。目的:1、检测成人ITP患者外周血中MDSC的分类和数量;2、检测成人ITP患者外周血中IFN-γ、IL-1β、IL-6、IL-10、IL-17/IL-17A、TNF-β、TGF-β1、Arg1、iNOS等细胞因子含量;3、探讨MDSC参与ITP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9~2021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共32例。21例ITP患者疾病处于活动期状态(PLT<30×109/L),归类为未缓解组(no response,NR);11例ITP患者经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PLT>100×109/L),归入完全缓解组(complete response,CR)。利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两组患者外周血中MDSC的分类、数量比例,以及调节性T细胞数量(regulatory T cells,Tregs)数量比例。采用ELISA技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FN-γ、IL-1β、IL-6、IL-10、IL-17/IL-17A、TNF-β、TGF-β1、Arg1和iNOS等细胞因子含量的差异。结果:(1)CR组与NR组患者外周血MDSC的比例。CR组患者MDSC数量比例明显高于N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2±4.79%vs.4.79±3.69%,P=0.023);CR组患者粒系髓源性抑制细胞(granulocyte-like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G-MDSC)、单核系髓源性抑制细胞(monocyte-like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MDSC)及早期髓源性抑制细胞(early-stage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e-MDSC)比例均高于N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1±0.91%vs.0.47±0.41%,P=0.152;4.44±3.49%vs.2.76±3.26%,P=0.186;2.80±3.00%vs.1.92±1.84%,P=0.307)。(2)CR患者与NR组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差异。IFN-y含量CR组低于N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3±1.25 vs.3.13±1.59,P=0.277);IL-1β含量CR组高于N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9±4.22vs.7.83±2.33,P=0.822);IL-6含量CR组低于N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9±1.28 vs.3.01±2.84,P=0.175);IL-10 含量两组之间无差异(0.39±0.29 vs.0.37±0.44,P=0.917);IL-17/17A 含量 CR 组高于 NR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10±46.04 vs.25.30±25.51,P=0.123);TNF-β含量CR组低于N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6±0.67 vs.1.50±2.32,P=0.429);Arg1含量CR组高于N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8±10.79 vs.3.52±3.96,P=0.247);TGF-β1含量CR组明显高于N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02±23.44vs.2.55±3.27,P=0.029);iNOS含量CR组明显高于N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77.94±4118.14 vs.4382.71±4383.12,P=0.003)。(3)ITP患者外周血MDSC与血清中TGF-β1和iNOS的相关性。ITP患者外周血MDSC数量比例,与血清中TGF-β1和iNOS均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495,P=0.005;r=0.535,P=0.003)。(4)ITP患者外周血MDSC与其他免疫细胞的相关性。ITP患者外周血MDSC数量比例,与CD3+T细胞呈中等程度负相关(r=-0.573,P=0.003),而与 Treg 细胞、CD4+T、CD8+T 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无相关性(r=-0.018,P=0.96;r=-0.258,P=0.213;r=-0.213,P=0.267;r=0.05,P=0.812)。(5)ITP患者外周血MDSC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ITP患者外周血MDSC数量比例与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r=0.343,P=0.054)。结论:(1)完全缓解组ITP患者的MDSC数量比例明显高于未缓解组,MDSC数量减少参与了 ITP的发病;(2)完全缓解组外周血中TGF-β1和iNOS含量明显高于未缓解组,成人ITP患者急性期外周血TGF-β1和iNOS含量降低,MDSC数量比例与TGF-β1、iNOS含量呈正相关;(3)MDSC数量比例与总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MDSC通过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发挥免疫调节功能;(4)MDSC可作为ITP免疫治疗的新靶点。血小板是循环中发挥止血和血管损伤修复功能的特殊细胞,是构成机体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还涉及炎症反应和远处转移等过程。目前的血小板生成模型认为,骨髓干细胞和祖细胞经一系列可控的分化和成熟过程生成巨核胞,巨核细胞通过生成长分支状的前血小板延伸穿过骨髓血窦而释放血小板。骨髓腔、细胞外基质以及各种细胞因子(如:促血小板生成素)等的共同作用促进巨核细胞生成和血小板释放,是巨核分化的主要调控因素。近年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巨核分化和血小板生成机制的认识。本综述归纳总结了目前关于巨核分化和血小板形成机制方面的新进展。
其他文献
目的: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AH)是中国引起肺动脉高压的最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并且尽管已经有了诸多靶向药物,但仍然缺乏更为有效及更具有普适性的治疗策略。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具有不依赖先验知识对目标样品进行检测和分析的能力,可用于特殊代谢物和代谢通路在疾病发生中作用的探索性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先心病不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对照组)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病例组1)及特
背景第八版肺癌分期系统对同时性多原发肺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此次的改动较之前几版分期差异较大。其中,多发磨玻璃/附壁型(Ground-glass/lepidic,GG/L)肺腺癌作为独特的一类同时性多原发肺癌被单独列出。但截至目前,多原发肺癌的分期仍然是基于传统的TNM分期。通过回顾既往研究和临床数据,我们发现,即使是对于同一分期的多原发肺癌,患者的复发生存情况也会出现较大差异。因此,我们想要建
柴胡(Bupleuri Radix)是我国最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栽培,但在进入21世纪后才逐渐取代野生柴胡成为商品柴胡主流产品。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中,人们对野生柴胡的利用长期处于多基原物种混用的状态,而《中国药典》收录仅有柴胡Bupleurumchinense和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二个基原物种。由于柴胡属植物形态辨识不易,野生分布区广泛且多物种重叠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是许多重要代谢酶的辅酶。其氧化型NAD+接收细胞内许多分解代谢通路如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等释放的电子生成还原型NADH。呼吸链氧化NADH并将电子传递给氧气,从而再生NAD+维持细胞内的NADH/NAD+平衡。在呼吸链缺失或低氧时,NADH/NAD+比值升高,造成NADH还原应激(NADH reductive stress)导致细胞代谢紊乱。NADH还原应激
研究背景肝纤维化是指肝脏损伤后,损伤部位被瘢痕替代的病理状态。肝纤维化可由多种慢性肝病引发,包括胆汁淤积性肝病,慢性乙肝感染,非酒精性脂肪肝炎,酒精性肝炎等。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肝纤维化可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由于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功能,能够在组织受损后重建原始结构和功能而不会造成瘢痕,因此肝脏对各种损伤都有着较强的抵抗能力。然而当肝脏处于慢性肝病中时,肝再生减弱,肝星型细胞被激活并分泌细胞外
目的:比较方氏头皮针结合体针与单纯体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66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3例,脱落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穴取神门、百会、照海、三阴交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方氏头皮针,头穴取伏象头部、伏脏上焦、伏脏中焦、思维穴等,飞针直刺后行震颤手法。两组均每日1次,共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中文版压力知觉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作为恶性程度极高的肺癌亚型之一,以肿瘤生长速度快、新生血管多、侵袭转移能力强以及容易耐药复发为特点,患者预后差,五年生存率只有7%左右。深入研究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具体分子机制,既是改善小细胞肺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关键,也是目前小细胞肺癌诊治工作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外泌体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备受研究者关注。外泌体中的微小
背景:长寿特别是与脂代谢平衡调节的双关联基因对维持人体健康状态尤其是促进老年人健康延缓衰老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长寿和脂代谢双关联之间的多组学联合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有。因此,开展长寿相关的表型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多维度探索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也可为老年疾病的防治进而实现健康老龄提供新的依据。目的:1、在长寿人群中识别和验证新的长寿特别是与脂代谢平衡调节的双关联基因,并初
第一部分: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情况与区域淋巴结状态关系的研究研究背景根据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不同,结直肠癌可分为错配修复蛋白表达正常(mismatch repair proficiency,pMMR)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dMMR)两种类型。与pMMR相比,dMMR的结直肠癌患者往往伴有脱氧核糖核酸中(deoxyribonucleic ac
第一部分目的以人体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Scrotal musculocutaneous dartos flap,SMDF)样本、包皮组织、腹股沟皮瓣组织为材料,测量并且对比SMDF的生物力学性质。探究不同组织生物力学的差异,明确形成这一差异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基础,为更好地构建功能性尿道奠定基础。方法收集43例人体组织样本,共包含SMDF组织样本25例,包皮组织样本10例,腹股沟皮瓣组织样本8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