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已经进入了21世纪,以1978年为界,中国经历了改革前后各28年的时间,我们有必要对这段历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推动我们更好更快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经济生活亦发生了巨大的转折。然而无论怎样变化,与人们生存息息相关的就业却波折式的缠绕在每个人身上,找到一份工作也成为工业生产方式下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中国人的就业方式以及就业结构随整个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多次波动,每一次波动都影响着数以万计或亿计的中国人民,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就业结构的变迁,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清历史,更有助于我们在未来的改革中完善相关思路,拓展发展空间。本篇论文核心内容共有四章,导论中主要明确的是本文所论述的劳动力概念及就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地位。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西方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当中有关就业结构的相关理论;二是马克思以及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中有关理论。第二章主要论证的是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形成及特点,指出以国有企业为载体、以工人阶级为劳动力主体的就业结构基本上适应并促进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就业结构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有其阶段性的合理性,决不能以现代某些经济学家的观点来评判环境迥异的特殊时代。第三章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劳动力就业结构变迁的形式与特点,指出在经济、政治转型的现代中国,传统工人阶级的经济社会地位有所变动,进城农民工在依旧严格的户籍制度约束特别是自身素质技能较低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血汗为自己在城市赢得了基本的立足点,而高校扩招则使得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情况成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本章亦指出,正是三者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构成了当代中国就业结构的特点。第四章是在前面三章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建议,论证了和谐城市劳动力就业结构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更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必须加大对国有企业、教育体制、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工会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只有这样,城市劳动力就业结构才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优化,才能实现更高程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