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认知语法为理论框架,探讨汉语动结式中的假宾语现象。假宾语(如,句子“爷爷砍钝了两把刀”中的“两把刀”)作为一种非常规宾语,与述语动词之间无明显的语义关系。大多数情况下,动结式中的宾语指代述语动词的受事,而假宾语的出现违背了这一语义要求。那么,汉语动结式中假宾语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假宾语的选择又受到哪些语义条件的限制?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已有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形式句法为理论框架来探讨假宾语现象,另一类以功能句法为理论框架来探讨假宾语现象,两类研究都存在些许不足。以形式句法为理论框架的研究旨在借助纯句法概念解释假宾语现象,未考虑到语义本身在选择假宾语的过程中起到的限制作用。另一类基于功能句法,尤其是构式语法的研究,未对假宾语本身进行深入地语义分析。与前人研究不同,本文运用认知语法框架下的三个理论工具:概念关照,活跃区和范畴化对假宾语现象进行了深度分析。目前主要有三点发现。首先,汉语动结式中的假宾语总是指代具体化的,概念自主的事物(autonomous“thing”),并且发挥着阐释(elaborate)述补结构界标(landmark)的作用。其次,部分指代身体部位的假宾语可以在不改变原句句义的情况下被省略,且假宾语的可省性与述补结构界标的抽象程度密切相关。当假宾语阐释的述补结构界标在概念层面具有极高的精确度(specificity)时,假宾语可省。否则,假宾语因在建构动结式语句过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具体化(specify)述补结构界标的作用,而无法被省略。最后,本文提出了限制假宾语选择的三个语义条件。第一,一个合格的假宾语必须具备经历状态变化的潜质。第二,假宾语必须与使因子事件存在一定语义关联。第三,自上而下的来分析整个动结式,我们发现一旦一个动结式语句组合完成,一个合格的假宾语必须能够与使因子事件中凸显的非射体(non-trajector)成分建立起概念层面的对应关系。当且仅当一个假宾语同时满足这三个语义条件时,它才能成为一个汉语动结式中合格且合法的一部分。经研究发现,带假宾语的汉语动结式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单纯的句法分析不足以揭露其本质。希望本文基于认知语义视角的分析思路能对假宾语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起到些许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