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触作为绘画语言的基本元素,在艺术史中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变化。由于笔触是产生于艺术家脑、心、手的共同结果,它实则更是艺术家绘画观念与意识的体现,这其中包含着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双重影响因素。历史上,自提香(Titian)开始利用笔触表达情绪或感受,笔触已在西方古典绘画时期呈现出一种“表现”的萌芽,并在印象派之后,有更多的艺术家意识到它的“表现性”。这种趋势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关注与肯定有直接联系。从观看西方现代绘画再到当代绘画尤其中国抽象绘画典型案例中的笔触,我们能发现笔触的价值在绘画中是逐步提升的,它们不再是描绘的“附庸”而被各阶段的艺术家逐渐拓展了自身的含义甚至成为画面的主角。在当代绘画中笔触更能摆脱“标准”并成为了今天的艺术家解决“个体”问题所产生的“痕迹”,这同样引领人们以笔触的角度探讨“什么是今天的绘画”,深层次地挖掘绘画的本质与演变。本文以作者实地考察为主要研究方式,记录了对艺术史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笔触特征绘画作品观看后的体会,从真实的所见来试图说明“笔触”在绘画史中逐渐被重视与自身价值提升的观点。在研究每幅作品时对作品内容的描绘与个人观点进行有机地结合。文章挑选了西方古典主义、印象派后期、抽象表现主义时期等与东方三位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梳理了“笔触”在美术史中变化的过程,尤其分析了它在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家的画面中更具备了“无法归类”的特性。文章中列举了心理意境的偶发性笔触、借鉴中国书法形态的笔触与强调物质属性的观念性笔触,每种笔触都是艺术家个体追求的强烈呈现,并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代绘画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在毕业创作中提出了用笔触建立画面“复合空间”的构想,尝试着建立与传统绘画空间产生某种差异的“个人化”绘画空间,并计划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对非绘画材料的介入进行实践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