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逻辑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是新时期中国逻辑研究的新领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关注的新热点。这方面的研究,不仅体现了逻辑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也如实地显现了中国逻辑“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科学性质。“中国逻辑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就是这一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方法:
该论文的主要方法就是“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和中西比较研究相结合。
基本框架:
该文由六部分组成。导言部分重点讲述研究缘起和理论基础,从理论上建立起逻辑与政治思想研究的可行性基础;第一章从“逻辑是推理的学问”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通过研究“类”这一最基本的逻辑元素,建立对中国逻辑的理论认识和研究起点;第二章和第三章从逻辑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进行解读、梳理,寻找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逻辑思路,以实证手法,论证“推类”逻辑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思考和实践中的客观存在;第四章研究中国逻辑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关系;结语部分是对前述主要观点进行概括总结,对中国逻辑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转型和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提出看法。
主要观点:
(一)中国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是“推类”,“推类”是中国逻辑的最大特点。
(二)从逻辑的视角来看,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逻辑思路是“循天顺人、家国同类”。中国古代政治在“家国同构与伦理政治”的形成、“天地自然与政治秩序”的设定、“天人关系与政治标准”的建立、“内圣外王与治国策略”的推演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推类”特征,都显示着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发展所遵循的“内在理路”和发展方向。
(三)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家的思考和实践中,“人我同类,物我同心”的“推类”逻辑客观而明显。孔子的“举一反三”,孟子的“同类相举”,墨子的“明类察故”,老子的“道法自然”,荀子的“以类度类”,韩非的“形名参同”,董仲舒的“以类相召”,朱熹的“以类相推”等等,无不体现着古代先贤们对“推类”逻辑的理论思考和政治实践。
(四)中国逻辑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联系紧密、互动深刻。中国逻辑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影响巨大,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对中国逻辑制约明显。中国逻辑的简约性简化了对王权政治权威性的论证,中国逻辑的实践性强化了传统政治思想阐述的有效性,中国逻辑的整体性强化了对“天人合一”标准的认同,中国逻辑的生成性提升了王权制度的价值高度。社会政治的需要是中国逻辑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逻辑因先秦政治思想的“百家争鸣”而繁荣发展,中国逻辑也因秦汉后政治的“大一统”而走向沉寂。
(五)中国逻辑的“价值理性”与西方传统逻辑的“理论理性”各具特色,现代化是中国逻辑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殊途同归路。中国政治现代性转型,一直伴随着西方逻辑与中国逻辑的交汇与交流;中国当代的政治文明建设,既要理性地学习、吸收西方逻辑的科学知识,奠定中国政治由传统的王权专制走向科学、民主和法制的理性基础,又要不断弘扬中国逻辑传统的思维精华,让更具人文特性的中国逻辑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
理论与现实意义:
从逻辑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进行梳理,探索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逻辑思路,以寻找中国逻辑在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客观存在,发现当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借鉴之资,这不仅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尚不多见,在中国逻辑史的研究上也是一个全新的开拓,有其理论价值,同时也对新时期的政治文明建设多有助益,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