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当前“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推行难的问题,论文选择了“学生角色”这一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旨在揭示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角色的偏差和问题。进而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系统的分析,揭示学生角色偏差的原因,并尝试构建恰当的学生角色。论文首先对教育和哲学理论中的学生角色进行了探究,尝试以时间为线索,讨论理论中出现过的学生角色。将理论中的学生角色归结为“服从者”和“参与者”以及学生角色的多重性等三个阶段,并得出知识观、学生观的改变是学生角色变化的原因。后现代课程观和复杂性理论对学生角色的认识,更加倾向于学生角色的多重可能性,即学生不止是社会经验的传承者和个人经验的诉说者,而应该扮演着接纳、传递、诉说、解释、创造等丰富的角色,而学业失败也可能让学生扮演着“另类”、“边缘人”等角色,为现实中学生角色的多样化存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研究发现,X中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种典型的学生角色:服从教师知识权威和无奈服从课程安排的“服从者”;对校本课程开发持抵触态度的学困生和对校本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的非学困生组成的“反抗者”;校本课程开发最底层的管理者却又给人高高在上之感的“维持秩序的干部”;有意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事务但是没有畅通表达渠道的“隐形的参与者”。这几种学生角色都存在各自偏差和问题,而这些问题阻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推进和学生的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学生角色的偏差是由于系统内各环节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因此论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发现校本课程开发各个环节缺乏学生的有效、积极、主动的决策、参与和评价,“经典诵读”没有真正的融入学生的内心。为了解决学生角色偏差的问题,论文尝试从校本课程规划、组织实施、评价等三阶段入手提出建议,让学生成为课程规划的决策主体,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和自我管理者,课程评价的“信息反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