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超声的婴幼儿血管瘤诊疗决策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bbsb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三维超声在浅表婴幼儿血管瘤最佳治疗时机和治疗方式选择中的初步探索研究目的:应用三维超声定量测量婴幼儿血管瘤病灶治疗前后各项参数的特征及变化情况,探索该病最佳治疗时机及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2月-2021年2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85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满足纳入标准,除外排除标准,所有患儿治疗前均接受三维超声检查,记录病灶治疗前的临床特征及三维超声参数(体积、VI、FI、VFI值)。其中50例接受进一步治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20例)、局部注射博来霉素+曲安奈德治疗(30例)。每次复诊时(间隔4-6周)均进行三维超声检查,记录各项参数及疗效评估情况,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不同年龄段患儿病灶的三维参数特征:随年龄的增长,病灶的平均体积V和血流参数VI、VFI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4-6月龄组观察到最大值,FI随年龄的变化不明显。(2)疗效评估:经首次局部注射治疗,疗效I级者9例(30%),达到II、III、IV级疗效的患儿分别占46.7%、13.3%、10%。治疗第2次后,疗效I级者下降至6.7%,达到II、III、IV级占比上升。口服普萘洛尔的患儿治疗1个月后,亦有30%(6例)的患儿评为I级疗效,46.7%为II级,25%可达到III级,10%可达IV级;连续用药2个月后,I级疗效的患儿下降至15%(3例),II级的占比上升至50%,III、IV级的总占比保持不变。(3)不同疗效等级病灶初始三维参数的差异性分析:局部注射治疗的患儿中,I级疗效的患儿与III、IV级的患儿相比其病灶的VI、FI、VFI值都有更高的趋势(P分别为0.017、0.44、0.036);尚未发现和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反应性相关的三维参数。结论:三维超声可以准确测量病灶体积,全面地反映病灶内部血供情况,在IH治疗时间和方式的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的长期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部分 基于U-net的婴幼儿血管瘤三维超声图像自动分割模型研究目的:建立一个基于三维超声图像的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病灶自动分割系统,实现对病灶的快速、有效分割,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并显著减少图像后期处理时间,为后续通过深度学习预测IH治疗疗效奠定基础。方法:采用U-net模型对IH的三维超声图像进行自动分割,并引入Res Net34对U-net进行改进。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0月间我院就诊的64名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的430张声像图,随机分成训练集344张,测试集86张,由2名具有3年超声诊断经验的医师手动勾画病灶。采用相似性系数(Dice Coefficient)和交并比(Intersection-over-Union,IOU)作为病灶分割结果的定量评估指标。结果:原始U-net模型和改良后的Res Net34+U-net模型对IH超声图像的自动分割结果都与超声医师手动勾画的结果有着较高的相似度,两者的Dice值分别为0.729、0.7887,IOU值分别为0.7524、0.8135。讨论:本研究首次将以深度学习为基础的病灶自动分割算法应用于婴幼儿血管瘤三维超声图像的分割中,并取得了尚可的分割效果。建立的Res Net34+U-net模型进一步提升了U-net的分割性能,获得了更好的分割结果。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Fibrosis-4指数(FIB-4指数)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97例。采用三分位法将FIB-4指数分为三组,A组:FIB-4指数<3.19,共265例;B组:FIB-4指数3.19~8.14,共267例;C组:FIB-4指数≥8.14,共265例。采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三组间全因死亡发
背景:人偏肺病毒是除了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外的第二大呼吸道病原体,五岁以上儿童感染率高达90%以上。课题组前期发现人偏肺病毒入胞过程有脂筏的参与,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定位于胞膜脂筏上的一种跨膜糖蛋白,在多种病毒的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于是本文主要探索EGFR在人偏肺病毒(hMPV)感染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利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感染hMPV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紊乱对急性肺损伤小鼠肺部炎症反应的影响,并通过分析TLR4/NF-κB信号通路,初步探讨肠道菌群对肺部疾病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6-8周龄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三组:NS组、LPS组和FMT组,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期间自由饮水。NS组小鼠先进行连续8天的无菌PBS缓冲液灌胃处理,用于对照,随后气管插管予以气管内注射药物LPS(25mg/kg),连续给药4天,同时,继续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89例确诊、临床诊断、拟诊的IPFIs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1.纳入的89例IPFIs患儿男57例,女32例;年龄为1.6个月至16.08岁,中位年龄为6.5岁;中位住院时间为33天。2.所有患儿中79例有基础疾病
目的:分析64例DMD患儿智力水平及智力结构特点,探讨总智商与年龄、基因突变位点、突变类型、抗肌萎缩蛋白亚型、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64例DMD患儿的临床资料,由专人采用第四版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所有入组儿童进行智力测试,同时在医生指导下由家长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分析纳入患儿的智力特点及DMD患儿总智商与年龄、基因突变类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残余分流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018年1月-2019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实施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127例患者,通过医院的病历系统获取相关的临床资料,分析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危险因素,并对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组与未发生残余分流组之间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发生残余分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的最佳临界值。结果:(1)术后发生残余分流
背景: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uide bone regeneration,GBR)已成为治疗因肿瘤、外伤、牙周炎等原因引起的牙槽骨量不足的重要方法之一。GBR的基本原理是在骨缺损的部位填入骨粉,覆盖屏障膜(guide bone regeneration membrane,GBRM)以阻碍上皮结缔组织侵入骨缺损区,从而为骨组织生长提供时间和空间。理想的GBRM应具备以下特征: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
目的:儿童桡骨远端骺离骨折推荐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然而,闭合复位有很高的再移位率,并且对于骨折超过10天且有骨痂形成的患者,闭合复位的方法不被允许。目前对这一类陈旧性骨折需要保守观察治疗或开放手术尚存在争议,没有专家共识或指南。本研究旨在评估此类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明确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并分析与预后相关的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5名患者(男22名,女3名),均接受了陈旧性桡骨远端
目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疾病,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肠道穿孔。现临床工作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腹部X片中的膈下游离气体诊断新生儿肠穿孔。但临床工作中常常有一些病情危重的患儿,进行了气管插管或其他有创操作,不适宜将其搬运至放射科进行检查,往往只能进行旁床腹部仰卧位片的检查。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腹部仰卧位X片中一些影像学征象诊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肠穿孔。方法该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近2年期间于我院行先天性心脏病外科矫治患儿的围术期相关指标,验证无血心脏外科手术在婴幼儿群体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避免围术期血液制品的使用,缓解短缺的血液资源局势,并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并推广。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09月于我院实施常规体外循环下一期根治术的患儿共129例。根据手术情况最终分为有血组、无血输血组和完全无血组,再根据体重分为体重≤10Kg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