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残余分流的近期临床分析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a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残余分流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018年1月-2019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实施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127例患者,通过医院的病历系统获取相关的临床资料,分析封堵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危险因素,并对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组与未发生残余分流组之间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发生残余分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的最佳临界值。结果:(1)术后发生残余分流18例(14.2%),分流大小为1~2.3mm,除2例失访外,随访显示15例患儿于术后3月复查提示残余分流已消失,术后6月及12月随访显示残余分流均消失。(2)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体重,缺损大小,封堵器大小,压差,LVFS;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放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封堵器大小(OR:1.950,95%CI:1.325-2.869,P值:0.001)与术后残余分流独立相关。(3)术后出现残余分流组与未出现残余分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2,约登指数所对应的封堵器大小最佳临界值为6mm,此时所对应的敏感度为88.89,特异度为54.13。结论: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可发生少量和中量的残余分流。封堵器大小与术后发生残余分流有关,使用>6mm封堵器者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风险明显高于使用更小型号封堵器者。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少量或中量残余分流可以自行消失。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三种方法,常规治疗、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对大脑中动脉M2段(M2 segment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2)闭塞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优化其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76例急性MCA-M2闭塞患者分别接受常规治疗(常规组,n=31)、静脉溶栓(溶栓组,n=27)和血管内治疗(血管内组,n=18),比较3组疗效相关指标。结果:血管内组治疗后
目的:探究获得性血清pre-F Ig G抗体及鼻咽部黏膜局部Pre-F Ig A抗体与小于3月龄的小婴儿RSV感染后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中心一病区,年龄小于3月因肺炎或毛细支气管炎住院的患儿。根据是否检出RSV抗原或核酸,分为RSV感染组及非RSV感染组。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Pre-F Ig G抗体、鼻咽抽吸物(NPA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54例VNS治疗患儿,进行为期24月的前瞻性随访。分别在术后2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估,并在18个月,24个月建立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以及Cox回归生存分析。结果:(1)26例女性患儿,
研究目的:初步分析重庆地区未成年人不同年龄段左室形态及功能正常参考值特征,并得出Z值回归方程。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招募重庆地区健康未成年人志愿者,测量心率、头围、胸围、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从而计算体表面积(BSA),采集志愿者出生体重、母亲身高、母亲体重、父亲身高、父亲体重等一般资料。采用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echo)检测心脏结构指标:左室收缩末期
目的:关于牙龈组织的研究目前大多仍局限于使用传统二维(2D)细胞模型以及简单动物模型,体外三维模型应用较少且不简便。本课题设想利用构建PDE模型的方法建立人牙龈组织体外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证明模型有效后结合药物诱导技术对健康牙龈组织进行炎性诱导,使之成为炎症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后续可通过牙龈组织体外炎症模型探究牙周炎发生时在牙龈组织中的各种信号通路及机制研究,并可为牙周炎症的药物开发研
目的:探讨Fibrosis-4指数(FIB-4指数)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97例。采用三分位法将FIB-4指数分为三组,A组:FIB-4指数<3.19,共265例;B组:FIB-4指数3.19~8.14,共267例;C组:FIB-4指数≥8.14,共265例。采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三组间全因死亡发
背景:人偏肺病毒是除了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外的第二大呼吸道病原体,五岁以上儿童感染率高达90%以上。课题组前期发现人偏肺病毒入胞过程有脂筏的参与,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定位于胞膜脂筏上的一种跨膜糖蛋白,在多种病毒的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于是本文主要探索EGFR在人偏肺病毒(hMPV)感染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利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使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感染hMPV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紊乱对急性肺损伤小鼠肺部炎症反应的影响,并通过分析TLR4/NF-κB信号通路,初步探讨肠道菌群对肺部疾病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6-8周龄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三组:NS组、LPS组和FMT组,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期间自由饮水。NS组小鼠先进行连续8天的无菌PBS缓冲液灌胃处理,用于对照,随后气管插管予以气管内注射药物LPS(25mg/kg),连续给药4天,同时,继续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89例确诊、临床诊断、拟诊的IPFIs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1.纳入的89例IPFIs患儿男57例,女32例;年龄为1.6个月至16.08岁,中位年龄为6.5岁;中位住院时间为33天。2.所有患儿中79例有基础疾病
目的:分析64例DMD患儿智力水平及智力结构特点,探讨总智商与年龄、基因突变位点、突变类型、抗肌萎缩蛋白亚型、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64例DMD患儿的临床资料,由专人采用第四版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所有入组儿童进行智力测试,同时在医生指导下由家长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分析纳入患儿的智力特点及DMD患儿总智商与年龄、基因突变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