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财政农业投入的大头在地方,但主要问题也出在地方,地方财政在支农领域“重投入,轻管理,忽绩效”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有限的农业财政资金难以实现潜在的价值。随着“三农”上升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强化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绩效势在必行。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综合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等多种方法,在基于“3E”理论构建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绩效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绩效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探析,并指出了提升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绩效的制度改革取向。 全文内容共包括8章。第1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文章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析了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的逻辑。从诺斯的“暴力潜能”分配理论出发,提出执政者的政治支持最大化和经济收益最大化双重目标假设,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诠释了执政者重视农业的内在机理,进而指出财政投入是政府支持农业的根本体现,同时强调了分级财政体制架构下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的特殊性。第3章对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绩效进行理论诠释。界定了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绩效的内涵,阐述了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绩效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基于“3E”理论提出了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绩效的评价框架,并结合国情构建了中国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第4章对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的经济性进行了评价。描述性统计分析了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的绝对规模、相对规模以及地方农业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的规范性,运用指标评分法计算了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的经济性得分。结果显示,分税制改革以来的十多年内,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的经济性得分总体较低,相当部分年份的财政农业投入经济性得分位于及格水平以下,地方财政农业投入不足与农业财政资金的流失浪费并存。在此基础上,运用计量模型、委托-代理理论等诠释了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经济性不足的缘由。第5章对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的效率性进行了评价。在刻画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的效率性评价指标取值变动趋势的基础上,运用指标评分法计算了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的效率性得分。结果显示,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的效率性堪忧,多数年份的效率性得分处于及格水平,个别年度的效率性得分甚至位于及格水平以下。之后重点基于“公地悲剧”的视角解析了地方财政农业投入效率性不足的原因。第6章对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运用现代计量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了地方财政农业投入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粮食产量、农业GDP、农业技术效率、农村居民消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农村减贫的影响。结果显示:(1)地方财政农业投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表现出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差异,而且不同类型的财政农业投入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不尽相同。(2)地方财政农业投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统计上显著为正,但这种效应总体上非常微弱,而且不同类型财政农业投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有所不同,不过地方财政农业投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之间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3)地方财政农业投入显著促进了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而且这种影响呈现出“东部>西部>中部”的特征。(4)地方财政农业投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效应总体上比较微弱,从这种影响的区域分布看,仅有东部地区的财政农业投入显著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5)地方财政农业投入显著降低了农村贫困发生率,但其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未表现出预期的积极影响,中部地区的财政农业投入甚至显著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7章对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绩效进行了省际比较和微观考察。一方面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各省2006年财政农业投入绩效的综合因子得分并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和新疆的财政农业投入绩效综合因子得分相对较高,海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青海的财政农业投入绩效综合因子得分相对较低,其余省份的财政农业投入绩效综合因子得分比较一般,而且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绩效综合因子得分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特征。另一方面,基于对19个样本村的调查访谈从微观视角对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绩效进行了补充分析。第8章指出了提升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绩效的制度改革取向。立足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绩效状况及其成因,提出改革和完善地方农业财政资金配置、使用和管理的制度改革设想,以期从制度层面指明提升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绩效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