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绵竹年画与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和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年画”,近年来,随着民俗学研究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四川绵竹年画的研究,吸引了来自工艺美术、民俗学、非遗保护学等领域学者的目光。笔者通过对以往对绵竹年画为代表的年画研究进行梳理和解读后认为,近年来学术界对各地年画艺术的整理和著述日臻丰富,各地对年画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和宣传力度亦令人欣喜。但同时笔者也注意到,以绵竹年画为例,各地年画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绝大多数年画研究者都立足于以下两个方向,即工艺美术方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研究领域相对局限;第二,绝大多数年画研究,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色彩,特别是非物质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往往相对只针对本地区的年画艺术遗存,而鲜于与其他地区其他省份的年画艺术之间进行比较性研究。 基于对以往研究积极因素和缺憾不足的认识,同时考虑到,年画艺术不仅是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各个地区民间信仰和民间精神的重要载体,每个地区的年画艺术,都凝结了历代民间艺人的心血和汗水,因此,笔者以为对年画艺术特点和发展源流的研究和分析,也是一种深入了解各个地区民间精神和民间信仰特点和传承轨迹的有益尝试。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历史文献分析的方法和田野调查的方法,虽然笔者在四川绵竹、山东潍坊、天津杨柳青等地,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田野调查,采访和记录工作,但相对于我国现存年画艺术的分布和遗存而言,仍然只是初步的,基础的调查,因此,历史文献研究分析,仍然是本文研究方法重要的组成部分。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是民俗学等众多人文科学的重要方法,本文力求将理论有的放矢的融入到对现实材料的分析之中,进而得到相对合理和符合现实的结论。 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梳理与绵竹年画和我国其他地区的年画艺术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研究方法等等。 第二部分分为五章,从五种意象种类出发,研究四川绵竹年画艺术风格、审美特征和其体现的民间信仰的特点,同时,对绵竹年画和我国其他地区年画艺术进行比较。 第三部分,在意象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绵竹年画工艺和艺术风格,进一步总结和探讨四川绵竹年画艺术风格与当地民间风俗和民间信仰的关系,同时,结合我国其他年画产地年画的工艺、风格和传承特点,分析四川绵竹年画与我国其他主要年画产地年画艺术的区别和联系。 第四部分,根据对四川绵竹年画艺术与我国其他主要年画产区年画艺术在意象、工艺、风格、和传承方式等要素的对比,提出我国年画艺术起源、发展脉络和几种假设,并依据相关的证据加以分析和解释。 第五部分,总结四川绵竹年画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探讨绵竹年画在中国年画艺术史上的意义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