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鲁诺·舒尔茨是波兰先锋主义的“三驾马车”之一,是一个想象力丰富、思想复杂的犹太裔波兰作家。人们往往更关注他的犹太裔身份以及小说中体现的犹太教思想,或者专注于分析他的文学创作方法与写作风格,并常常拿他与同是犹太裔、文学创作方法亦相似的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相较而论,从而忽视了在他的小说中或隐或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万物有灵论。研究舒尔茨作品中体现的万物有灵论思想,可以透过他精心编排的诗歌般的小说语言及精心建构的新奇荒诞的家族神话,更好地看清隐藏于文本背后的世界观。本论文以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呈现的万物有灵论学说为主,兼以其他相关的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等理论为辅,尝试探究布鲁诺·舒尔茨小说中出现的万物有灵现象及其成因、影响。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陈述研究目的和意义,概括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国内研究方面,梳理了布鲁诺·舒尔茨的国内译介情况和相关研究成果,根据研究角度划分与总结国内具体的研究方向。在国外研究方面,梳理了布鲁诺·舒尔茨作品与传记在国外的出版情况和相关研究成果。笔者将国外研究划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即早期的波兰研究阶段和当今的世界研究阶段。先分别概括两个阶段的研究特点,最后总结两个阶段的研究方向。第二部分是关于布鲁诺·舒尔茨本人及万物有灵论的介绍。首先介绍布鲁诺·舒尔茨的生平经历、文艺创作情况以及对后世文艺创作者的影响,其次详细介绍爱德华·泰勒提出的万物有灵论学说的基本观点,以及同时期学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相关观点,再略说后期的万物有灵论为适应新时代需求转变而成的“新万物有灵论”。最后以辛西娅·欧芝克的文学评论为切入点,确认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与万物有灵论的关系。第三部分从灵魂现象、意象、隐喻与象征、偶像崇拜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小说中体现万物有灵论的内容。小说通过表现各种形式的灵魂、冥府、人睡眠时的双重性、灵魂的声音和灵魂附体现象,集中体现灵魂继续存在论与定居论。在小说俯拾皆是的意象中,人格化意象充分展现了万物有灵论的生命观,其构成的隐喻以精致的修辞为迷惑性外壳,包裹着万物有灵式认知思维方式。意象与隐喻两者的不断再现,构成了与灵魂有关的象征。小说中偶像崇拜的内容涉及作者的宗教信仰问题,还包括对变形手法的重新解读。第四部分笔者从童年经验的复归与神话创造两个方面,探讨小说中出现万物有灵论的原因,以及该学说的运用情况与所造成的影响。万物有灵式的原始世界观帮助他复归童年,还使他在处理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时更具个人特色。受托马斯·曼的启发,他通过创造诗意的家族神话,重建童年,找回对世界的原初想象,获取人类历史的共同经验。万物有灵论助益他形成对现实的个人化理解,即现实一元论,认为孤独是诱发现实变形的主要因素。万物有灵论还张扬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他让角色为物质鸣不平、偏爱不完美的事物。但即使万物有灵论在他的思想中若隐若现,也很难让人衡量这对他的信仰所造成的冲击有多大。他因万物有灵论等学说而徘徊在信仰的边缘,保持对自身宗教信仰的戏谑态度,但终究没有做到完全的背叛。
总而言之,在文学创作上,布鲁诺·舒尔茨选择以小说的形式缔造属于个人的神话,万物有灵论是指导他进行创作的理论依据与工具。他将自己对万物有灵论的矛盾看法表现在“父亲”这一小说的灵魂人物身上,“父亲”成为他的代理发言人,因承载了他的童年真实经历、信仰挣扎与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变成一个不被众人理解的“多面体”,在孤独中不懈地追求万物中的真理与本质。从“父亲”异乎寻常的创世理论与生活方式中,我们可以窥见布鲁诺·舒尔茨的身影——一个总是难以融入到现实世界中去的害羞、敏感、不自信的小个子犹太人。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陈述研究目的和意义,概括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国内研究方面,梳理了布鲁诺·舒尔茨的国内译介情况和相关研究成果,根据研究角度划分与总结国内具体的研究方向。在国外研究方面,梳理了布鲁诺·舒尔茨作品与传记在国外的出版情况和相关研究成果。笔者将国外研究划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即早期的波兰研究阶段和当今的世界研究阶段。先分别概括两个阶段的研究特点,最后总结两个阶段的研究方向。第二部分是关于布鲁诺·舒尔茨本人及万物有灵论的介绍。首先介绍布鲁诺·舒尔茨的生平经历、文艺创作情况以及对后世文艺创作者的影响,其次详细介绍爱德华·泰勒提出的万物有灵论学说的基本观点,以及同时期学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相关观点,再略说后期的万物有灵论为适应新时代需求转变而成的“新万物有灵论”。最后以辛西娅·欧芝克的文学评论为切入点,确认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与万物有灵论的关系。第三部分从灵魂现象、意象、隐喻与象征、偶像崇拜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小说中体现万物有灵论的内容。小说通过表现各种形式的灵魂、冥府、人睡眠时的双重性、灵魂的声音和灵魂附体现象,集中体现灵魂继续存在论与定居论。在小说俯拾皆是的意象中,人格化意象充分展现了万物有灵论的生命观,其构成的隐喻以精致的修辞为迷惑性外壳,包裹着万物有灵式认知思维方式。意象与隐喻两者的不断再现,构成了与灵魂有关的象征。小说中偶像崇拜的内容涉及作者的宗教信仰问题,还包括对变形手法的重新解读。第四部分笔者从童年经验的复归与神话创造两个方面,探讨小说中出现万物有灵论的原因,以及该学说的运用情况与所造成的影响。万物有灵式的原始世界观帮助他复归童年,还使他在处理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时更具个人特色。受托马斯·曼的启发,他通过创造诗意的家族神话,重建童年,找回对世界的原初想象,获取人类历史的共同经验。万物有灵论助益他形成对现实的个人化理解,即现实一元论,认为孤独是诱发现实变形的主要因素。万物有灵论还张扬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他让角色为物质鸣不平、偏爱不完美的事物。但即使万物有灵论在他的思想中若隐若现,也很难让人衡量这对他的信仰所造成的冲击有多大。他因万物有灵论等学说而徘徊在信仰的边缘,保持对自身宗教信仰的戏谑态度,但终究没有做到完全的背叛。
总而言之,在文学创作上,布鲁诺·舒尔茨选择以小说的形式缔造属于个人的神话,万物有灵论是指导他进行创作的理论依据与工具。他将自己对万物有灵论的矛盾看法表现在“父亲”这一小说的灵魂人物身上,“父亲”成为他的代理发言人,因承载了他的童年真实经历、信仰挣扎与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变成一个不被众人理解的“多面体”,在孤独中不懈地追求万物中的真理与本质。从“父亲”异乎寻常的创世理论与生活方式中,我们可以窥见布鲁诺·舒尔茨的身影——一个总是难以融入到现实世界中去的害羞、敏感、不自信的小个子犹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