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动力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zh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社会日益增长的创新人才需要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把对学习环境的研究转向网络。以线上学习平台为依托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也因此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网络学习共同体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把关注共同主题的人聚集在一起,极大的方便了人们之间的学习交流。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课外参与各类网络学习社区是完善自我,追求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但是反观当前各类学习社区,普遍存在着社区活力低,黏性机制差等问题。以群体动力学理论为依据,探究大学生在参与网上群体时的动力来源及其运行机制,提出相应策略来提高成员在网络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活跃程度,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个性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消极现状,推动共同体的发展。本研究面向大学生群体,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为例,借助于网络技术平台和网络公共服务、资源,对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展开了理论层面的模型构建研究和实践层面的应用效果研究。本研究以群体动力学的理论框架和动力机制为依据,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梳理。首先,详细阐述了“网络学习共同体”与“群体动力理论”的概念、内涵,梳理了以“群体动力”和“网络学习共同体”同时作为关键词的国内外文献,明确了二者的研究契合点并提出本研究的研究课题。其次详细阐述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的分布式认知理论与学习生态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为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2、分析了群体动力理论视角下研究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适切性以及群体动力的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3、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型的构建及其支撑平台的设计开发。以群体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学习共同体构成要素和构建流程为基础,设计了基于群体动力机制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理论模型,同时对理论模型的动力机制和动力保障策略进行了论述。接着,将理论模型转化为实践模型,并运用织梦内容管理系统和辅助软件开发了实践平台。4、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及模型有效性分析。在以理论模型为依据开发的“大学生网络学习社区”中开展学习活动,并检验学习效果。在群体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在理论层面构建了有利于促进群体知识共享,发挥群体积极作用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理论模型,在实践层面依照理论模型设计开发了符合其理念的学习实践平台并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实践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及开发的平台是有效的。介于时间问题和个人能力水平不足,所设计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型和平台虽然能够基本实现最初的研究理念和意图,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不足。例如理论剖析不够,构建的模型不够完美;学习平台功能还需进一步扩展。未来的研究工作将围绕研究不足开展,以提高模型的适用性和平台的完善性。
其他文献
教幼童二语从不容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儿童能够轻易习得自己的母语。然而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结果不同。一些儿童能达到近似母语的程度,许多却会遇到困难。根据基于使用的语言习
研究目的:竞技散打比赛,赛场上瞬息万变、攻防转换速度快、技战术变化多,运动员的反应能力、反应速度的快慢以及反应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比赛的结果。尤其是对高对抗、高强度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不同学校类型、年级、性别等方面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差异情况,以及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对象为河南
为了减少大规模数据的支持向量机的样本训练时间,提出了人工免疫(aiNet)和支持向量机(SVM)相结合的算法(ai-SVM).aiNet能在进行样本压缩的同时抽取原始数据的相关信息并保持
在增强紫外线辐射条件下,研究喷施芦荟蒽醌类物质对大豆叶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旨在探究增强UV-B辐射条件下芦荟蒽醌物质对植物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增强UV-
学位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咨询师经常会使用电影资料,通过与来访者对电影作品的共同讨论,帮助其修通无意识情节,并产生新的领悟。在国内,已有电影在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的
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归因活动及条件下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独特的归因认知方式及由此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它是个体人格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利用归因的三个特性
学习策略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会不会学的标志。大量研究也证实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初中是学习策略发展的重要时期,是
研究了一类具有时滞的不确定网络控制系统(NCS)的滑模控制.首先,用一种特殊的变换将不确定时滞系统化为非延迟不确定系统形式.然后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及线性矩阵不等式(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