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国际往来的桥梁和区域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资源,它具有区位性、涉外性、功能多样性和辐射性等特点,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接上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口岸的开放权和管理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论文以国家批准对外开放的各类口岸为研究对象,以口岸开放之后的区域经济贸易效应为分析视角,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比较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较好地将近现代中国经济史、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融合,对我国口岸开放问题进行研究探析。 首先,文章在研究考察近现代(1842-1949)中国不同时期对外开放通商口岸和自开商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析了我国建国后不同发展阶段对外开放口岸的基本状况、口岸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当前口岸开放和规划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选取了包括水运口岸、公路口岸、铁路口岸、航空口岸在内的各个不同类型的对外开放口岸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口岸开放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结论。再次,为进一步探讨一定区域内开放口岸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选取了开放口岸中最大比例的水运港口为代表,深入了探讨已开放口岸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分析了目前我国水运港口口岸之间竞争合作的基本态势、不同区域港口群的比较优势、港口竞争合作的主要模式,提出了区域港口竞争合作的策略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了港口群合理规模以及港口群综合竞争力问题。从本研究中可以得知:近代以来中国口岸开放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不同历史时期开放的口岸均能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贸易增长,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历史功效有目共睹;另一方面,特定历史时期开放的口岸无不契合当时的国内外时代背景和区域发展条件,因此不同时期对外开放的口岸在所难免地要受时代影响而存在缺憾。当前,国家要从整体发展战略和国家利益出发,在口岸开放管理中坚持效益优先、保证重点、科学布局、分类管理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现有口岸资源的浪费,真正实现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目的。 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史研究的视角,在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对外开放口岸的基础上,把近代以来160多年间不同时期中国对外开放了哪些口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详细梳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开始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政府在外国势力逼迫下逐步对外开放通商口岸以及为了救亡图存、振兴商务、保护主权而自开通商商埠的状况。二是从总体上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口岸的总体情况、主要成效以及目前口岸开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三是结合不同类型的开放口岸进行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通过实证进一步验证了口岸开放对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四是选取水运港口口岸为分析对象,深入地研究了区域港口之间以及港口群内部各港口之间的竞争合作问题。五是针对我国口岸开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口岸开放管理、提升开放口岸水平的政策建议。 论文的主要结论是:一是中国近现代开放口岸的主要动力既来自于内部,又来自于外部,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推动中国口岸的逐步对外开放,口岸对外开放和口岸城市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二是包括水运港口口岸、公路口岸、铁路口岸、航空口岸在内的不同类型的对外开放口岸能够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长,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口岸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经贸人员往来的重要促进方面。三是一定区域内开放的各口岸之间既存在相互竞争与合作关系,又存在最优化的合理规模;各开放口岸要想实现战略目标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协调、形成整体联动的推动机制,才能实现双赢乃至多赢。四是口岸要更好地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功能效用,必须重视和解决好当前口岸开放中统筹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各类口岸综合效益等问题,使口岸更好地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和对外开放战略服务。 本文的创新之处: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本研究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口岸开放的实践历程,将经济史、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从我国口岸开放的历史变迁以及口岸开放对经济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一整体视角,深入地研究了自1842年以来中国口岸开放的有关问题。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本研究在实证过程中,先后运用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双边口岸贸易引力模型验证、含定性变量回归、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方法对口岸开放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验证,这是以往研究所没有的。三是研究内容的创新。对口岸等有关概念重新进行界定,通过近代以来中国口岸开放的回顾总结并从中映射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探寻了当前口岸开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工作实践和立法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