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2015年再度发酵的也门局势,国际油价一度上涨,涨幅高达5%,石油的供需情况再次牵动着每一个经济体。石油是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要素,也是一种具有极强政治意义的商品。尽管人们发现石油的时间仅仅只有100多年,却经历了三次大型的石油危机,将近30次以上的石油供应中断事件。这些突发性的石油供短缺具备了危害大、范围广、衍生性强、参与主体众多等特点,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和经济发展,甚者会造成了全球性的危机。本文首先利用PSR模型评价了石油的安全性,探讨了突发性石油短缺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对突发性石油短缺的多主体应急响应做了相关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采用PSR模型框架,选取3组9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依据灰色关联法和熵值法,计算出PSR指标即“压力-状态-响应”三个指标的综合评价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威胁石油供应安全的因素水平逐年上升,然而保障供应安全和解决供应不安全的两个指标却始终未超过威胁供应安全的指标。不断上升的威胁因素说明了现在的石油供应状态不是一个稳定状态,石油供应的危机必然会引起突发性石油短缺的发生,高涨的指标告诫我们需要对突发性石油短缺的事件进行深一步研究。其次,从介绍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基准,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生的三次石油危机,29次国外石油供应中断事故,3次国内柴油荒这三种不同案例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的演化过程,总结出突发性石油短缺演化的动力因素,包括致灾因素、承灾体、干预因素和孕灾环境,根据动力因素是否介入、介入程度和对事件的推动作用,构建了突发性石油短缺演化模型。研究表明:突发性石油的演化分为发生、发展、演变和终结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动力因素存在差别;应急干预贯穿整个演化过程,是突发性石油短缺演化的重要驱动力。第三,突发性石油短缺应急响应多主体关联及协同效率研究。结合第四章中的案例总结,以及依据石油供应链的供应系统为线索,归纳并选择影响突发性石油短缺的7个参与主体及其影响因素,即:政府(组织)主体(石油外交、价格管制、市场准入、限制需求、监测及预警),生产主体(技术设备投入费用、市场地理位置、加大生产),销售主体(加油站总数和地区分布、石油运输供应),运输主体(应急物资调配、应急线路选择),存储主体(国家战略储备、商业储备),竞争者主体(替代水平)和公众主体(信息发布时效性、信息发布准确度)。运用因果链关系将7个主体,17个影响因素进行主体关联分析。结果表明:7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大的关联网,其中以政府(组织)和生产主体两大主体为核心,以运输主体、存储主体、销售主体为针线贯穿,以竞争者和公众主体为监督、检测,7个主体共同完善了整个应急响应关联网络。运用协同熵的计算方法,以卡特里娜飓风为案例,主要研究响应主体之间协同效率和协同度。结果表明,在协同效率中,政府(组织)主体的协同效率最低,生产主体和运输主体的协同效率最高。第四,基于Petri网的突发性石油短缺的多主体应急响应流程仿真模拟。运用Visual Object Net++软件进行突发性石油短缺的多主体应急响应流程模拟,同构其马尔科夫链分析系统稳定状态概率。以2007年11月1日至2007年12月30日的柴油荒为案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系统的稳定状态概率,基于此计算得到忙期概率、变迁利用率两个主要性能参数。结果表明:生产主体最为忙碌,用时也是最长,但是政府的繁忙程度却没有体现在决策方向,而是在成立应急指挥中心或者信息的上传下达,且在成立组织的用时时间也较长。公众主体的用时非常少。同时,储备主体的变迁利用率和忙期概率都表明了它的重要性。最后,综合文章的全面研究,从保障石油安全开拓进口渠道、建立和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以及多主体协同响应三方面提出不同的政策建议。同时,依据第四、第五、第六章的相关内容和结论,结合现有的突发性石油短缺的应急管理体系不足,构建并优化了突发性石油短缺的多主体协同响应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