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双重效应研究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工智能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也引起了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劳动者对就业机会可能减少的担忧。人工智能的发展究竟会促使就业的增加,还是会导致大面积的失业浪潮,这一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经济、政治、技术等多维度进行了研究。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人工智能同其他传统的技术进步一样,本质上仍然是生产工具的改造。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超越与发展,对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为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问题提供方法与路径。本文从人工智能的定义入手,首先分析了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现状,回顾了三次工业革命中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了人工智能同其他技术进步的共性和未来可能性分析。其次,通过人工智能发展对生产组织形式、劳动力分工、收入分配、再就业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影响的微观基础,分层次分阶段搭建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挤出效应和补偿效应的机理框架。本文从短期和长期两种时间维度分别对双重效应的总效应进行探索,得出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总量、就业结构的多重影响结论。最后,为了进一步研究人工智能发展影响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总效应,本文选取了目前被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制造业2000~2017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测度了短期内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劳动总人数、创造性和非创造型劳动人数结构的影响,并对上文阐述的影响机制加以验证。本文通过对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力市场双重效应的研究,重点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力市场造成的双重效应是同时存在的,劳动力市场的总效应是两种反向的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升级替代了一些传统的劳动岗位,使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提高,同样单位的劳动产品需要投入的劳动量减少,导致该部门劳动力需求下降;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衍生出了许多新的就业领域,从而创造了在这些新领域对劳动力的新需求。第二,人工智能发展对企业的影响取决于劳动力和人工智能两者成本和劳动效率的对比;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征:短期总效用中挤出效应更为明显;长期总效应则主要取决于全社会智能转型后创造的社会总财富,其补偿效应的显著性呈上升趋势。第三,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引起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对非创新型劳动力影响较大,而对创造型劳动力岗位暂无影响。第四,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大幅提升社会智能化程度,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基于上述研究的结论,本文针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未来发展,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培训低技能人群、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促进产业转型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而进行优化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国家制定未来的就业政策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伴随着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型,企业中以知识为载体的“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开始超过有形资产,成为企业维持核心竞争力、实现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目前相关会计准则、制度强制性要求企业披露的智力资本信息较为有限,大部分的智力资本要素信息属于企业自愿性披露的范畴。机构投资者作为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进而促进还是抑制企业的智力资本自愿信息披露是公
乡村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发源地,承载了无数或可见或不可见的丰富而宝贵的传统资源,自文明发源起的千岁年载,乡村就包容着游子的思念寄托,眼望着国家的兴盛中坚。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快速城镇化发展战略选择和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冲击下[1],乡村层面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资产价值被普遍性无视继而消减,乡村不可避免的爆发出种种生态环境、文化风貌、社会矛盾问题,可以说,乡村环境在不断衰落,乡村
刚出台的《民法典》和《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对预约合同的规定均缺乏明确性,尤其是未明确指出预约合同违约救济应承担何种责任。鉴于此,法院也因缺乏裁判依据而造成裁判不一的司法困境,在针对继续履行能否适用以及如何确定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问题上,现行立法和司法难以给出一致答案。为求给司法实践提供一点路径参考,本文运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案例着手分析实践中存在的主要争议焦点,再结合学说理论论证了继续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保障[1]。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长期以来,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水平都较为滞后,这严重的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对当下的河南农村来说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人居环境理论为依托,建立了以住房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四大系统,利用熵值法对
随着城市居民对于人居环境品质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追求,设计领域在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将成人作为主体考虑对象、将以儿童为典型代表的弱势群体作为附属考虑而出现的问题日益凸显,同时由于山地既有街区独特的立地条件,“适儿型”场地的需求与邻里空间供应短缺的矛盾愈显突出。2020年1月13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及儿童友好社区实践研讨会发布《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规范》,表明现阶段街区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儿童主体地位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发展缓慢、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我国适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农村发展理念。通过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能够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还能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切实缩小城乡差距。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分析研究:一、基础理论和国内外实践分析
司法实践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不同刑事案件中呈现出差异化的适用样态。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以下简称毒品犯罪)案的非法证据排除样态具有明显特性,整体呈现高申请、低排除的“漏斗型”样态,其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数量最高,但案件基数并非最大,同时其排除率又低于刑案的整体水平。以该特殊样态为切入口,是否可以揭示毒品犯罪案件中非法证据排除的特性,是否可以进一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有哪些是影响毒品犯罪案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现代金融的主体,全面提升银行的安全性和风险控制能力,事关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大局。经济降速换挡和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对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银行业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农主力军,同时也是相对脆弱的金融市场主体,风险控制意识薄弱、风险控制体系缺失、风险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和稳健发展,亟需建立有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在全国逐渐形成燎原之势。在特色小镇建设的持续推进,众多发展问题也逐渐暴露,国家和部分省市开始对特色小镇实施考核打分制度,对发展不好的小镇进行整改、降级或者直接淘汰,这表明国家开始注重和着重强调小镇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实际建设特色小镇的时间并不长,很多理论都是就全部特色小镇而言的,但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小镇在建设路径也会
党建工作是煤炭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党建方法、丰富党建内容,是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国能神东煤炭集团公司上湾煤矿构建以“务实+融合”为核心的党建创新工程,全面提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组织服务力、队伍战斗力、纪律震慑力、组织凝聚力,引导和带领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于企业安全管理、生产经营、和谐建设中来,以党建创新引领矿井高质量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