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是肝胆胰外科常见及多发疾病,在过去的二十年,内镜手术技术和腹腔镜手术技术不断更新进步,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LC+LCBDE)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逐渐成为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普遍使用的两种术式。两种方法均有各自优势,临床适应症及疗效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探讨分析。 目的:探讨LC+LCBDE及ERCP/EST+LC两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各自优劣之处,为患者提供优选、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 方法: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因胆囊结石合并有胆总管结石住院并接受上述两种微创手术治疗患者共115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为LC+LCBDE组60例,B组为ERCP/EST+LC组55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三个时期临床资料:1)术前资料:一般情况、胆总管直径、总胆红素水平、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胺酰转肽酶(GGT);2)术中资料:中转开腹例数及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直径;3)术后资料:一般临床症状(腹痛、腹胀、发热、恶心)、结石残留情况、术后γ-谷胺酰转肽酶(GGT)水平、住院总时间、住院总费用、近期并发症(胰腺炎、消化道出血、胆瘘、切口愈合情况)、远期并发症(结石复发、胆总管狭窄、胆管炎、胰腺炎、胆管癌、T管相关并发症)等差异,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结果: 1.术前情况: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一般情况、胆红素水平、胆总管直径、丙氨酸转氨酶及γ-谷胺酰转肽酶等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2.术中情况: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及取出结石大小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LCBDE组手术时间较ERCP/EST+LC组短,有统计学差异(P<0.05)。 3.术后情况:LC+LCBDE组与ERCP+LC组在术后腹痛、腹胀、发热和恶心等临床症状发生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结石残留率与术后γ-谷胺酰转肽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住院总天数与住院费用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LC+LCBDE组住院时间及费用均小于ERCP/EST+LC组(P>0.05)。LC+LCBDE(A组)患者出现1例急性胰腺炎,ERCP/EST+LC组(B组)患者出现8例术后胰腺炎,两组近期胰腺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EST+LC组(B组)术后出现1例消化道出血。LC+LCBDE组(A组)出现4例胆漏。两组患者各中有1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均为上腹正中切口裂开。两组患者近期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胆漏、切口愈合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远期并发症,随访时间2~46个月,LC+LCBDE(A组)患者出现2例胆管结石复发,ERCP/EST+LC组(B组)患者出现4例胆管结石复发,均为泥沙样结石。ERCP/EST+LC组(B组)有2例发生胰腺炎。LC+LCBDE(A组)1例患者出现胆管狭窄。两组患者均未发现胆管癌患者。两组患者在结石复发、胆管狭窄、胰腺炎、胆管癌等远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LCBDE(A组)患者1例发生胆管炎同时合并结石复发;ERCP/EST+LC组(B组)患者7例发生胆管炎,其中2例为胆管结石复发患者,两组胆管炎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T管相关并发症在LC+LCBDE(A组)出现10例,主要为引流管口疼痛明显8例,另外2例为T管周围感染,ERCP/EST+LC组(B组)无需长期带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LC+LCBDE与ERCP/EST+LC均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优选、可靠、有效的微创手术技术; 2.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微创选择上,LC+LCBDE可为患者提供一期、经济的解决方案,对于年轻患者,可最大限度的保护Oddi’s括约肌功能,可降低近期胰腺炎发生率及远期胆管炎发生率;当患者高龄、体质差、不能耐受气腹、伴有重要脏器疾病时,ERCP/EST+LC为患者提供了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微创选择; 3.LC+LCBDE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及术后近远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与ERCP/EST+LC无统计学差异,同时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低,住院时间短,手术无需分步进行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