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暴力其实质上是一种攻击行为,是攻击行为在学校这一特殊环境的特殊表现,已经成为影响校园和谐,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大顽疾。本研究以攻击行为的综合认知模型(ICM)和双重态度模型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使用宽恕倾向问卷、愤怒反刍问卷和攻击问卷对黔北、黔中和黔南三个地区1016名在校中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中学生宽恕倾向、愤怒反刍、外显攻击性的现状及基本特征,并进一步探索宽恕倾向、愤怒反刍与外显攻击性三者之间关系。此外还采用一个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测量其中95名中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考察中学生宽恕倾向、愤怒反刍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对测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中学生人际宽恕倾向和自我宽恕倾向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人际宽恕倾向显著高于男生,男生自我宽恕倾向显著高于女生;(2)中学生愤怒反刍仅报复想法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男生的报复想法显著高于女生,初中三个年级的报复想法均显著高于高一年级;(3)中学生外显攻击性总分、言语攻击、敌意、愤怒得分均高于其理论均值,身体攻击得分低于理论均值;中学生仅身体攻击和愤怒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男生的身体攻击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愤怒情绪显著高于男生;(4)中学生宽恕倾向与外显攻击性呈负相关,且人际宽恕倾向可以向负向预测外显攻击性;愤怒反刍与宽恕倾向呈负相关,且可以负向预测宽恕倾向;愤怒反刍与外显攻击性呈正相关,且可以正向预测外显攻击性。(5)中学生人际宽恕倾向在愤怒反刍与外显攻击性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愤怒反刍对外显攻击性的影响,有一部分是可以通过人际宽恕起作用的。(6)中学生存在内隐攻击性,且内隐攻击性不存在性别差异。(7)中学生宽恕倾向、愤怒反刍与内隐攻击性相关不显著。本研究从以上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中学生宽恕倾向水平具有不稳定性和性别差异,女生人际宽恕倾向显著高于男生,男生自我宽恕倾向显著高于女生;中学生外显攻击性主要表现形式为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身体攻击相对较少;男生主要表现为身体攻击,女生主要表现为愤怒。(2)中学生宽恕倾向、愤怒沉思、外显攻击性三者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且中学生的人际宽恕和愤怒反刍对于外显攻击性有显著的解释力。(3)愤怒反刍倾向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还会通过抑制人际宽恕而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4)中学生的宽恕倾向、愤怒反刍与内隐攻击性没有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