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当下,西方社会思潮携带的多元价值观念席卷校园,网络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不断冲击大学生视野,面临众多现实性的挑战,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是当前摆在众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道现实性难题。接受在教育过程中作用显著,是衡量教育目标和要求是否有效传达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生的接受心理亦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加以研究,既有利于实现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学科理论之融合,拓展研究的理论层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之合力,同时也有利于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发展,促进其高效接受教育信息的同时助推其身心与人格的和谐发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多学科整合研究的方法,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具体阐述了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相关基本概念、主要特征以及大学生接受心理过程的构成。大学生自身的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等因素的和谐发展是其形成健康人格、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而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大学生通常会产生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具体表现为闭锁心理、失衡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等障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本,亦即接受主体因其认知定势、负性情感、需要动机、意志品质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接受效果不佳;同时,外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接受环境障碍因素和接受客体障碍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接受主体出现不同类型的接受心理障碍。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同时也是重点的部分,就是借鉴心理学四大理论流派的相关理论提出相应的路径与策略。首先,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将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关怀理念贯穿于教育活动之始终,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发展需要;其次,借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探查大学生潜意识的关注点及其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开展无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人格的动态平衡发展;再次,借鉴认知心理学理论,依据大学生发展的具体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正向引导大学生构建个体情绪调控系统;最后,借鉴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构建第三变量以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强化能力,促使大学生在观察学习中形成正确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