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诗学和文体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前景化”语言注重语言的异质性和独特性,在文学作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体价值和美学价值,因而成为许多作家青睐的写作手法,甚至成为他们的标志性语言特征。长期以来,前景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文体学、文学创作与研究领域,但很少运用到翻译活动当中。自叶子南教授2001年提出“将前景化运用于翻译实践”的观点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进行前景化与翻译相结合的探索与研究。 本研究基于叶子南提出的前景化翻译理论,以英国文体学家利奇(Leech)、肖特(Short)的前景化分类为根据,旨在证明前景化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鉴于陕西作家在我国文学界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以及陕西小说作品独树一帜的风格和韵味,本研究采用2011年出版的《陕西作家短篇小说集》这部英译集作为研究文本,以其中最具前景化特征的陕西方言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和例证,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探索: 首先,一直以来,前景化理论主要应用于小说翻译的宏观研究中,本研究着重挖掘小说作品中富有方言特色的这一语言前景化特征,并将陕西方言中的前景化语言进行新的分类和整合,从而证实,因方言的运用在小说中所造成的前景化的确是小说成功的一个重要元素和使得小说具有无穷语言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法。 再者,本研究认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手段,前景化注重语言的内在特征和表现方式,因而可以作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有效理念。 最后,鉴于文学作品中前景化语言的准确定位和分类是译者翻译再创作过程的基石,对于方言前景化的翻译,译者便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本研究表明,作为构成语言独特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前景化是使得语言新颖丰富和具有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具有集文学性、文化性和审美性为一体的特点,因而在翻译过程中也必须完美地再现原文的前景化特征。同时,由于方言的独特性,要将方言小说中前景化特征合理、贴切、科学地再现于译文中,诸如等效效应和可接受性的原则及形式复制、动态模仿、形式省略、同等替换的方法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