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学研究者百论不厌的永恒主题,本文也试图以高等学校学生社团为研究对象、以学生个体选择与社团的群体制约为研究基本出发点,回答学生个体何以能够选择学生社团、学生社团何以能够生存及个体选择的动机、目的与学生社团整合需求的关系。对社团的研究有三种不同的纬度。政治学一般将社团归类于“非政府组织”,因而他们将其与政府、市场并列为“三个部门”,其理论研究的焦点也主要集中于社团形成的根源及社团与政府的关系上,主要代表人物有托马斯·雅诺斯基、霍布斯洛克、罗尔斯等人,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缺乏交流与沟通,人的内心需求与实现社会需求发生冲突和矛盾,在交往的心理需求下人与人只展开结盟,导致出现了以满足内心需求为主的利他性的社团;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关注社团内的“博弈”及社会选择两个方面,以奥尔森、赫岑、阿罗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如果在大型社群中提供一种机制,让成员有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交往,则能创造出一种“重复博弈”的处境,有助于成员间的合作,认为个人和社会是一种博弈对局中的两方,个人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必须调整社会的运行规律。社会学主要从社会化及社会资本角度来展开论述。国际社会学界对社会化的研究经历了四种范式,即功能分析法、人文主义角度、角色分析法和控制论分析法,对社会资本的论述代表人物是布迪厄、科尔曼、林南等人。本文的研究利用的是在抽样调查和个案访谈基础上的实证分析法。立足于学校的全部社团,抽样出三个社团,而对三个社团又进行了全额调查,个案访谈又建立在六种不同类型的分类上。通过对“演艺阵线”“合唱团”“英语协会”三个社团227名成员的问卷调查及部分个案访谈,作者认为:学生个体选择社团的动机大多集中于提高自身能力,增加社会资本,社团<WP=40>负责人的组织能力,社团的活动效果等社团的自身因素不仅是吸引学生个体参与社团、关心社团的主要因素,而且是社团形成凝聚力的核心标准、社团群体整合的表现形式是社团成员对其所在社团活动的积极参与、对社团荣誉的珍惜、对社团成员身份的认可,于社会化角度而言,社团的成就、社团的名气、社团的活动内案都是成员形成“社团情结”的主要指标。学生个体作为生物人,参与社团后经过社团成员间的互动、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氛围等因素的社会化影响成为社会人,促使了群体整合的形成。如前所述,本文是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微观研究,但在写作过程中却受到社会研究方法和社会学理论支撑的困惑。如学生个体在填写问卷时很可能受到当时当地特定条件、特定场域、特定心情的影响,亦就是说其主观性的客观表述本身就缺乏公正性,同时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现实基础”也使本文的写作遇到了表述性困难,中国本土社会学理论的缺乏导致了本文研究的理论说明性不强。但尽管如此,本文在问卷和个案访谈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个体选择与群体整合的理论模型,在作者力所能及的研究视野中,这可以作为学生社团的一个理论空白,是为数不多的国内社团研究者们忽视的部分,因此,也可以说是本文对于学生社团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