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表达、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Hp-L型)感染之间的关系。 方法:(1)收集100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的蜡块及相关临床病理资料,从中随机取癌周(正常与癌交界处)组织50例(作为癌周组),切缘组织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2)采用微淋巴管特异标记D2-40对上述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微淋巴管密度,以CD31标记作对照,观察组织中微淋巴管的形态和分布特点,进行三组之间的比较。分析胃癌中LMVD与胃癌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3)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组织中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上述组织VEGF-C mRNA的转录水平,比较两者的结果。(4)采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组织中Hp-L型的感染情况,将癌组和癌周组中Hp-L型阳性组的VEGF-C蛋白表达阳性率、LMVD值分别与Hp-L型阴性组者进行比较,探讨Hp-L型感染对新生微淋巴管的影响及其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 结果:(1)与CD31标记的微血管相比,D2-40单抗标记阳性的脉管管壁薄无肌层,形态不规则,腔内无红细胞。在胃癌癌周组织中D2-40标记阳性的微淋巴管数目较多且多为扩张状态,管腔大小不一;而在胃癌组织的中心区D2-40标记阳性的微淋巴管数量较少且多为细小腔隙或条形闭锁状,对照组D2-40标记阳性的微淋巴管分布稀疏且大都位于粘膜下层和浆膜层。100例胃癌癌中心区LMVD为12.61±4.20个微淋巴管/100倍视野;30例切缘对照组LMVD为9.23±5.62个微淋巴管/100倍视野;50例癌周组织LMVD为31.2±3.73个微淋巴管/100倍视野,显著高于胃癌组织中心区和切缘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癌周组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LMVD(36.83±2.42)个微淋巴管/100倍视野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LMVD(26.15±2.35)个微淋巴管/100倍视野,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胃癌组中VEGF-CmRNA的转录水平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基本一致(P<0.05)。100例胃癌组织中VEGF-C蛋白和VEGF-C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55%和5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77,P<0.05;χ2=10.605,P<0.05)。(3)VEGF-CmRNA的转录水平和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无关(P>0.05)。胃癌癌周组织中VEGF-C蛋白表达程度三个等级的LMVD值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癌周组LMVD值和VEGF-C蛋白表达程度呈正相关(r=0.994, P=0.000)。(4)胃癌组中Hp-L型阳性组VEGF-C表达阳性率为67.2%,高于其Hp-L型阴性组的阳性率(30.3%),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Hp-L型阳性组的LMVD值与Hp-L型阴性的LMVD值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癌周组Hp-L型阳性组的LMVD(37.87±1.60)个微淋巴管/100倍视野与Hp-L型阴性组的LMVD(28.28±4.56)个微淋巴管/100倍视野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 D2-40可以特异性标记胃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内皮细胞,能较好地显示胃癌组织中微淋巴管的分布特点。 2.胃癌主要是肿瘤周围区存在着微淋巴管形成,检测肿瘤周围淋巴管密度可以预测肿瘤淋巴结转移。 3. VEGF-C的表达与胃癌微淋巴管密度密切相关,提示VEGF-C参与胃癌的微淋巴管形成,在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中有重要的意义。 4.胃癌组织中Hp-L感染可以促进其淋巴结转移。其机制可能通过上调VEGF-C的表达,使癌周微淋巴管的形成增加,从而参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