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一切文学作品最后都要归结到语言上。本文在梳理学术界有关贾平凹小说文学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其小说《秦腔》中的方言土语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作品与语言、作家与语言之间的复杂关系出发,对贾平凹小说写作的语言艺术及其背后的深层蕴涵进行考察。首先,论文考察作家与语言、作品与语言之间的互动关系。贾平凹擅于运用民间生活语词,使小说语言承载丰富的历史文化蕴涵与审美价值。贾平凹的这种语言选择主要得益于其所在的关中地区方言土语的影响。追溯关中方言的历史渊源,从方言地理学角度对关中方言所在区域范围做出界定,目的在于宏观把握贾平凹与关中方言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且,经由贾平凹整体上的语言追求导入《秦腔》的语言运用。其次,从共时角度,论述小说《秦腔》语言质朴凝重的地域特征。小说《秦腔》展示了关中人民原生态的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使用了和关中人生活息息相关,散发着泥土气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方言土语。这是贾平凹对于自身创作的主观追求,也是出于小说文本的客观需要所采用的艺术方式。本章从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生产生活专有名词层面展开论述,尤其是把饮食文化专有名词单列一节,在对《秦腔》原生态生活的展现中,揭示小说《秦腔》语言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表现力。最后,从历时角度,论述小说《秦腔》语言古朴典雅的文化特征。小说《秦腔》中的许多关中方言词鲜见于共同语,貌似粗陋,实则大都出自古代经传典籍,有本有源,它们不但是关中历史文化的积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留存于现代人口语中的古汉语活化石。其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词语,在关中方言和共同语中皆为古今传承词,不同的是,其词义在关中方言的语义系统中沿着独特的方向运行,产生了与共同语不同的语义,使该词带上了鲜明的方言色彩。再者,小说还采用了还原成语的做法,把一些已成程式化的语言还原到其本来意义,使得小说文本产生了一种陌生化效果。贾平凹把这些与古汉语密切相关联的语词运用在小说创作中,使其小说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