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生产活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总要周而复始地重复同样的过程。当我们研究经济社会生产时,面前的对象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再”生产。与对生产过程本身进行的孤立的考察不同,对再生产过程的研究必须在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变化中进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相互联系在一起,全部生产关系都在其中建立并不断被再生产出来。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再生产形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就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运动。因此,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研究是一把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钥匙。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过程,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社会再生产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社会再生产理论的集中体现,再生产图式解决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问题,得出了再生产保持平衡的条件,为我们继续开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图式以产品按价值交换为假设前提,暂未考虑技术进步、信用等因素,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论述了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即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从社会总资本的角度阐明了资本的特殊运动规律,符合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那么,在一般利润率规律作用下,当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时,再生产的平衡条件是否发生变化呢?是否还能实现平衡呢?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特殊生产方式是否会破坏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从而导致经济危机呢?马克思已经在第二卷论述了当年更新的固定资本与当年折旧的固定资本比例失调会导致经济危机发生,但由于《资本论》二三卷的手稿性质,马克思没来得及进行更加详尽的说明。本文认为我们还需要在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去理解社会再生产理论,沿着马克思的道路,进一步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会破坏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以进一步说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本文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研究的。再生产图式的抽象性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它不是非科学性的表现,也不是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为了使社会再生产图式更好地解释现实,本文以对再生产图式中关于产品按价值交换的假设条件的改进为切入点,引入一般利润率规律,把再生产图式中商品“按价值交换”的假设条件扩展为“按生产价格交换”,重构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模型,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进行了初步尝试。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综合运用辩证逻辑方法和数理分析方法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在按照理论的具体化和理论应用两个层次,详细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图式重新进行了考察,分析了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阐明研究再生产问题应以商品资本循环基础;将再生产图式一般化并考察了两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总结了再生产图式抽象性的主要表现,提出通过引入一般利润率改进“商品按价值交换”这一假设条件,尝试使再生产图式更加具体化。其次,由于要将一般利润率规律引入再生产图式,使商品按生产价格交换,本文对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规律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学界关注的三个主要问题,即生产要素的生产价格化、“两个相等”是否成立、一般利润率形成的具体过程。在对前人的相关观点进行综述分析后,通过构建模型及理论分析提出本文的观点,进而说明了生产价格的形成机制。最后,本文将利润率平均化条件引入再生产图式,重新构建了社会再生产模型,对模型进行求解并对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规律做了初步分析。根据所构建的模型,本文采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常用方法,选取数值进行了数值例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引入一般利润率规律重新构建社会再生产模型及相应的数值例模拟,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自由资本主义必然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资本不断追逐高额利润的行为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社会总剩余产品消费不足则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第二,政府宏观调控是必要的,并应遵循利润率原则和工资原则,一方面,可以制定结构化的产业政策,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等部门的支持力度,既能防止资本自由流动引起周期性危机,又能夯实工业之基,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使工资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宜过高更不宜过低,既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又不破坏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我国在宏观调控方面具有制度优势,根本原因在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以及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三者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通过改进再生产图式的假设条件,重新构建了一个社会再生产动态模型,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但由于本文只是对“商品按价值交换”这一假设条件进行了改进,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研究仍然是初步的,本文的模型也做了大量的简化,比如供求价格函数的选择、预期利润率和预期需求量的计算等,这些都是未来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