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社会观”的经济哲学分布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5987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马克思早期“社会观”经济哲学视角的研究是基于对马克思早期关于社会思想的系统分析,以呈现马克思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在概念层面上,马克思的“社会观”既不同于政治学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与“政治社会”,也不同于社会学视域中的“群体组织”。它首先是从社会本体论的维度对人类社会得以开启之历史根据与历史前提的经济哲学追问;其次,它把历史本体论的维度进行了经济学与哲学双重视角的历史铺展,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演进规律,从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宏大叙事。因此,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不是某一个别视域或某一个别层次的社会概念,而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其整体性在于:从宏观层面而言,它是一个历史哲学意义上的社会概念;从中观层面而言,它是一个经济哲学意义上的概念。毕竟,相对于文化哲学、政治哲学等内容,经济哲学才是真正构成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理论主干。
   作为历史哲学或经济哲学意义上的马克思“社会”概念,我们又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在广义上,马克思的社会概念指称的是作为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过程意义上的社会概念;在狭义上,它指称的则是作为这一历史过程之开端和最终指向的社会概念。对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它界定为“人道主义=自然主义”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把它界定为作为新唯物主义立脚点的“人类社会”,以区别于作为旧唯物主义立脚点的市民社会;在《共产党宣言》中,把它明确地指称为共产主义社会。本文乃是在狭义上运用这一概念,并围绕人类社会历史得以开启的根据与前提、社会异化的历史发生以及超越这一异化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等方面,试图对马克思这一社会概念进行经济哲学的分析。
   作为狭义上的马克思早期社会概念,其基本内涵是围绕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而这种关系马克思用“感性对象性关系”来表达。作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感性对象性关系,即社会关系之前提与根据的则是现实个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感性活动”,即“劳动”、“实践”。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性对象性关系本源于现实个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感性活动”或“劳动”、“实践”的立场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立场。在哲学批判的意义上,“感性活动”是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做出的重要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得以发动哲学革命的理论基点。在经济批判的意义上,“感性活动”直接采取了“劳动”的概念表达形式。它是基于哲学批判的成果,并通过对国民经济学所直观到的经济事实,即“异化劳动”的现象学还原所做出的重要理论发现。正是在这一作为哲学批判与经济批判双重向度的“感性活动”或“劳动”的理论基点上,马克思才做出了劳动不仅创造劳动产品,同时也创造社会关系的重要发现;也正是从这一理论基点出发,马克思把狭义的“社会”概念表达为“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的深刻内涵。
   如果说在“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的“社会”概念的表达中尚留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随着借助于“自发分工”概念而来的对人类历史宏大叙事的展开,即由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草创,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内涵的科学性则逐步获得了深厚的理论支撑,并在此后展开的“资本论”研究中,成为无产阶级争取人类解放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早期社会理论的当代性意义最集中地体现在它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和谐社会”概念的内在贯通之中。本文认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就是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关系,它不仅集中再现了马克思的“社会”理念,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对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其他文献
杰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多诺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他的“否定的辩证法”理论,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的震动。“否定的辩证法”理论主要是针对传统辩证法而提出来的,因为传统辩证法由于长期受形而上学以及强制的“同一性”思维方式的影响,日益暴露出自身无法克服的种种弊端与缺陷,使本来充满活力的具有批判性的理论变成了没有生机的、僵化的理论。辩证法理论处于被遗忘和被忽视的尴尬境地。于是阿多诺通过他的“否定的辩证法”
现今中国,虽然在科学领域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尖端科技成果,但科学的强大远远不是几项科学成果的取得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工作者作为坚强后盾和支撑。科学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真正的科学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这就要求一名优秀的科学工作者,需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的科学基础和科学底蕴,我们才能够自豪的屹立于世界。  罗蒙诺索夫的一生是对科学很好的诠释。他是一位在俄罗斯科学发展道路上起
本文是对马克思两部早期文本《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博士论文》的解读,解读的角度是能动的自我意识作为批判的武器。因为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正受到布鲁诺·鲍威尔的影响,处于自我意识哲学的立场,马克思写作的目的正是通过对两种自然哲学的比较发挥出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为人的自由,包括摆脱宗教的束缚、批判不合理的现实,奠定理论基础。所以,这种解读角度最能体现马克思这两部早期文本的价值。  本文认为:在自我
学位
本文以多元文化对纳西族传统道德的影响为主要内容,通过纳西族民族精神来揭示纳西族古代社会道德的一般特征;以对纳西族传统社会生活的善恶观念、人生价值观有着重要塑造和奠基作用的本土宗教——东巴教为切入点,分析纳西族传统社会社会道德、个体品格的一般内容,并以此为纳西族积极学习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对各种文化既不全盘吸收,也不闭关自守,进而丰富和发展本民族大道德文化的思想动因;着重于儒家伦理思想对纳西族传统社会
学位
本论文围绕“柯尔施问题”,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问题。虽然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和科学性质的讨论已经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的构成成分为我国学术界所关注,但对它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被局限在近代哲学的基本框架内——要么通过强调费尔巴哈而最终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实证科学”或“经验实证主义”,要么通过强调黑格尔而最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解成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支脉”或“一种发展”。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的
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由来已久。直到马克思那里,才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占用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我国具体国情和发展实践相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并成为新时期我国
异化,作为一个古老的哲学概念,在历史上曾被多次研究,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是在纯粹哲学领域里做出的。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人在自己的劳动面前越来越乏力,甚至到了被商品支配的地步。在这样的社会背录下,马克思开始了对现实社会中异化现象的研究,并得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理论。到了二十世纪初,卢卡奇通过对《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的研读,得出了跟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非常相近的物化理论,并进而使异化
学位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发现和伟大创造2。在这里,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他们把已经准备好的唯物主义套用进历史领域的结果,而是建立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历史观)的透彻理解之上,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家的理论的大胆借鉴以及对资本主义运行规律的实证性研究,从而深刻的认识到了历史进程中的真正的动力、自由的规律和人类发展的真实状态。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就是对“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的发展,离不开实践观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最本质的基础,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类不断改造世界、不断改造自我的全部过程,因而实践是社会进步和变迁的动力与源泉。但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科学理性或者工具理性、功能理性亦得到不断的发展,实践的内容以及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我们
学位
科学技术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相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到20世纪40年代,这种联系变得更为紧密,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科技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影响力大大增强,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大提高,同时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十分突出。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以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受新兴科学理论的引导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