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马克思两部早期文本《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博士论文》的解读,解读的角度是能动的自我意识作为批判的武器。因为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正受到布鲁诺·鲍威尔的影响,处于自我意识哲学的立场,马克思写作的目的正是通过对两种自然哲学的比较发挥出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为人的自由,包括摆脱宗教的束缚、批判不合理的现实,奠定理论基础。所以,这种解读角度最能体现马克思这两部早期文本的价值。
本文认为:在自我意识哲学上,马克思从德国古典哲学当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一脉相承的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和鲍威尔的自我意识思想是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形成的思想基础。鲍威尔站在当时德国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从一个特殊的方面发展了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在鲍威尔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哲学立场,他的这一立场在其著作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自我意识是马克思博士论文选题的依据,另一方面,自我意识是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进行定位的标准。
在这样的自我意识哲学立场上,马克思是通过比较两种自然哲学来发挥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的。他从五个方面、在不同的层次上分析了两种自然哲学的具体差别。首先是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原子的概念包含物质性和形式两个环节,原子直线下落表现了物质性,偏斜运动则是对物质性的否定,是对必然性的否定,马克思把伊壁鸠鲁的原子理解为个别自我意识的原型,原子能够脱离直线而偏斜,自我意识正是通过这种对必然性的否定而摆脱了自己的局限性,实现人的最高的独立和自由。在“原子的质”里,马克思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原子的物质规定性和形式的矛盾,将这一矛盾深化为原子的本质和原子的存在之间的矛盾。在“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里,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原子的内在矛盾,在“不可分的本原”的意义上发挥了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在“时间”里,马克思把对立性矛盾由原子自身的不同规定性转化到了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之间,时间是现象世界的主动形式,时间是通过物体的变化的特性来表现其存在的,当感官感觉到了物体的特性的变化时也就感觉到了时间,这样人的感性知觉使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实现了统一,个别的自我意识被确立为哲学的最高原则,时间使感性的个别的自我意识和感性的自然成为一种新的对立。马克思在“天象”中讨论了这个对立。为了保持心灵的宁静,伊壁鸠鲁在天象理论里放弃了他的原子论方法,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的这种改变,维护了独立自由的、自满自足的个别自我意识的世界中心地位。马克思对于两种自然哲学的比较是紧紧围绕着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进行的。
马克思之所以特别重视伊壁鸠鲁并给予其高度评价,主要是因为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阐扬并发挥了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这不仅契合马克思当时的哲学立场,更重要的是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契合了宗教上的无神论,提供了行动自由的可能性,在实践意义上论证了人的自由,具有现实的社会批判和社会启蒙意义。
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在基本立场上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是一致的。但是这种明显的一致并不意味着完全一致。此时马克思对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超越倾向还只是通过批评伊壁鸠鲁哲学的局限性间接地表现出来。马克思主要在宗教和哲学的使命这两个与人的自由紧密相关的问题上批评了伊壁鸠鲁哲学的局限性。
本文认为:在自我意识哲学上,马克思从德国古典哲学当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一脉相承的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和鲍威尔的自我意识思想是马克思自我意识哲学形成的思想基础。鲍威尔站在当时德国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从一个特殊的方面发展了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在鲍威尔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自我意识哲学立场,他的这一立场在其著作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自我意识是马克思博士论文选题的依据,另一方面,自我意识是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进行定位的标准。
在这样的自我意识哲学立场上,马克思是通过比较两种自然哲学来发挥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的。他从五个方面、在不同的层次上分析了两种自然哲学的具体差别。首先是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原子的概念包含物质性和形式两个环节,原子直线下落表现了物质性,偏斜运动则是对物质性的否定,是对必然性的否定,马克思把伊壁鸠鲁的原子理解为个别自我意识的原型,原子能够脱离直线而偏斜,自我意识正是通过这种对必然性的否定而摆脱了自己的局限性,实现人的最高的独立和自由。在“原子的质”里,马克思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原子的物质规定性和形式的矛盾,将这一矛盾深化为原子的本质和原子的存在之间的矛盾。在“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里,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原子的内在矛盾,在“不可分的本原”的意义上发挥了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在“时间”里,马克思把对立性矛盾由原子自身的不同规定性转化到了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之间,时间是现象世界的主动形式,时间是通过物体的变化的特性来表现其存在的,当感官感觉到了物体的特性的变化时也就感觉到了时间,这样人的感性知觉使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实现了统一,个别的自我意识被确立为哲学的最高原则,时间使感性的个别的自我意识和感性的自然成为一种新的对立。马克思在“天象”中讨论了这个对立。为了保持心灵的宁静,伊壁鸠鲁在天象理论里放弃了他的原子论方法,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的这种改变,维护了独立自由的、自满自足的个别自我意识的世界中心地位。马克思对于两种自然哲学的比较是紧紧围绕着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进行的。
马克思之所以特别重视伊壁鸠鲁并给予其高度评价,主要是因为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阐扬并发挥了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这不仅契合马克思当时的哲学立场,更重要的是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契合了宗教上的无神论,提供了行动自由的可能性,在实践意义上论证了人的自由,具有现实的社会批判和社会启蒙意义。
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在基本立场上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是一致的。但是这种明显的一致并不意味着完全一致。此时马克思对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超越倾向还只是通过批评伊壁鸠鲁哲学的局限性间接地表现出来。马克思主要在宗教和哲学的使命这两个与人的自由紧密相关的问题上批评了伊壁鸠鲁哲学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