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起源于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以及巴赫金的对话主义,起初主要应用于文学批评领域,随后延伸至翻译研究。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不可能独立存在。互文性在翻译中的运用是翻译研究领域一个较为新颖的话题,译者需要与其它文本相联系,才能理解原文本和再创作目的文本,以便获取最能体现原文本精髓的译本。因此,有必要将互文性应用到翻译研究领域。一个文本中存在的某些字、词语、句子等作为一种连接符号,能与其他文本发生关联,这些将文本连接的符号称为互文符号。互文符号不仅可以将文本的内容加以丰富,而且对全面理解文本和深刻诠释文本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互文符的翻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从互文性的视角来看,毛泽东的诗歌本身充盈着大量丰富的互文符号,其诗词中包括的广阔背景以及浓厚文化色彩使其翻译具有不容忽视的互文性。由此而言,毛泽东诗词要译好,必须要将互文符号的恰当处理放在首位。本论文中主要讨论的互文符号类型有:引用、典故、参照、仿拟和惯用法。许渊冲是中国现当代杰出的翻译家,不仅翻译了为数众多的中国古代诗歌作品,而且提出了一些富有创造性的翻译思想,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以及本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地位的提升贡献卓著,其《毛泽东诗词选》英译本广受赞誉。本文试图从互文性视角出发,以许渊冲《毛泽东诗词选》英译本(1993)为例,分析其互文符号翻译处理技巧,探讨译者在翻译时应如何正确在原文和译文之间进行互文活动,以使翻译作品更好地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在对互文性理论研究和毛泽东诗词与许渊冲翻译思想互文性阐释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互文性理论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后来的学者对这一理论的分类和对互文符号的定义。随后对互文符号的分析主要从哈蒂姆对互文符号重要性划分的五个层面入手,依据论述需要,本论文主要探讨了其中的两个层面,即符号层面和信息层面。换言之,本论文用大量具体实例分析了许渊冲在翻译毛泽东诗词中的互文符号时是如何使其符号地位和信息地位得以保持。分析得出常见的方法有三种:一、用源语和目的语中一致的互文符号等效翻译;二、用源语中的互文符号翻译;三、用目的语中的互文符号翻译。许渊冲对互文符号的处理方法在互文性理论框架下实现了翻译的最优化,翻译的作品不仅最大限度地贴合了原作的精髓,而且能更好地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使得西方读者能充分欣赏毛泽东诗词的无穷魅力。许渊冲的处理技巧可为后来的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使毛泽东诗词能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