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其最早在美国大陆、加拿大南部、墨西哥北部发现,后扩散到了中欧和东亚,1979年在我国辽宁丹东首次发现,后蔓延到了山东,对我国农、林业具有重大威胁。截止到2020年,美国白蛾已危害到我国13个省级行政区、598个县级行政区,例如安徽省包括合肥、芜湖、蚌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受体与结合蛋白的功能及其互作研究(3187064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其最早在美国大陆、加拿大南部、墨西哥北部发现,后扩散到了中欧和东亚,1979年在我国辽宁丹东首次发现,后蔓延到了山东,对我国农、林业具有重大威胁。截止到2020年,美国白蛾已危害到我国13个省级行政区、598个县级行政区,例如安徽省包括合肥、芜湖、蚌埠等13个市被列为美国白蛾疫区。目前,关于美国白蛾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发生规律、防治以及嗅觉基因等方面,对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化学感受器的研究报道较少。感受器在昆虫取食定位、繁殖交配、寄主选择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昆虫的感器类型、数量、结构及着生位置差异很大,其功能也不同,如多孔性感受器通常与嗅觉相关。为探索美国白蛾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受器的功能,本试验利用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ope,SEM)对美国白蛾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微观结构进行研究,描述了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的形态,分析了感器类型、着生位置、长度、基部直径及数量的差异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美国白蛾行为机制以及探讨各感器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美国白蛾的防治策略提供新的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美国白蛾成虫触角感器类型及雌雄蛾差异美国白蛾成虫触角具性别二态性,雌蛾触角锯齿状,雄蛾触角双栉齿状。雌蛾触角包含40.5±0.65(n=8)个鞭小节,雄蛾触角包含41.36±0.43(n=11)个鞭小节。雌雄蛾触角感器类型有所不同,个别感器的长度和基部直径雌雄蛾差异显著。美国白蛾成虫触角上分布有16种感器,即短毛形感器Ⅰ(ST-Ⅰ)、长毛形感器Ⅲ(ST-Ⅲ)、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毛形感器Ⅱ(ST-Ⅱ)、超长毛形感器Ⅳ(ST-Ⅳ)、短刺形感器Ⅰ(SCH-Ⅰ)、长刺形感器Ⅱ(SCH-Ⅱ)、鳞形感器(SSQ)、短锥形感器Ⅰ(SB-Ⅰ)、长锥形感器Ⅱ(SB-Ⅱ)、具缘毛腔锥形感器Ⅰ(SCO-Ⅰ)、无缘毛腔锥形感器Ⅱ(SCO-Ⅱ)、栓锥形感器(SST)、舌形感器(SL)、Bǒhm氏鬃毛Ⅰ(BB-Ⅰ)、Bǒhm氏鬃毛Ⅱ(BB-Ⅱ)以及一种新的感器——单孔栓感器(UP)。单孔栓感器数量较少,雌雄蛾触角仅发现2~3个;在雌蛾第1~3鞭亚节腹面锯齿端部各分布有1个。其中,超长毛形感器(ST-Ⅳ)及舌形感器(SL)仅分布在雄蛾触角上。毛形感器数量最多,且雄蛾多于雌蛾。雌雄蛾同类感器中除SB-Ⅰ、SB-Ⅱ、SCO-Ⅰ、BB-Ⅰ及BB-Ⅱ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感器类型长度雌雄均差异显著,其中,ST-Ⅰ、ST-Ⅱ、ST-Ⅲ、SCO-Ⅱ、SCH-Ⅰ及SCH-Ⅱ长度均雄蛾显著大于雌蛾,SSQ和STY的长度雌蛾显著大于雄蛾。(2)美国白蛾幼虫头部超微结构、感器类型及同类感器的差异美国白蛾老熟幼虫头式为下口式,头部由单眼、触角、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下唇须和吐丝器等组成。老熟幼虫触角上着生1个栓锥形感器(SST),6个锥形感器(SB)和2个刺形感器(SCH);上唇着生有6对刺形感器(SCH);上颚基部外侧着生有2个毛形感器(ST);下颚及下颚须着生有2个刺形感器(SCH)、14个锥形感器(SB)、2个栓锥形感器(SST)、1个指形感器(SD)、1个板形感器(SPL);下唇须着生有1个栓锥形感器(SST)和1个刺形感器(SCH);吐丝器前端着生有1对小感觉锥(P)。锥形感器在美国白蛾幼虫头部分布多而广,在寄主选择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其他文献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水稻直播因节水增效、省时省工等优点,已经成为水稻主要种植方式之一。机械式排种器是水稻直播应用较为广泛的排种器,但现有机械式排种器存在排种精度低、充种性能差、排种漏充严重等问题。因此,以3种不同球度的杂交稻品种种子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物料特性与力学特性,研制了一种舀勺型孔轮式水稻精量排种器。采用理论分析—仿真研究—台架试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当下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绿地面积短缺、城市用地紧张等问题逐渐暴露,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于中共十八大应运而生,我国踏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征程。然而,在城市绿地建设的过程中,一味追求数量与面积却忽视了公园绿地的质量与城市居民游憩赏景的可达性,这也导致了城市居民幸福感下降。本文结合国内外对于城市绿地布局与可达性的研究,以马鞍山市和县中心城区为例,探索符合我国小城市实际的绿地规划布
田间杂草一直是农作物生长的大敌,传统的除草方式通常都是通过人工或农药(除草剂)进行除草,然而这两种除草方式或投入较多劳力且效率低下,或因农药残留而无法保证粮食安全。所以,采用机器人田间除草是现代农业和智能装备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但是农田环境复杂,常常出现机器人难以识别作物和杂草的情况。以玉米田间为例,玉米的最佳除草期为“四叶一心”和“五叶一心”的幼苗期,然而处在幼苗期的玉米和
大豆是安徽省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和蛋白原料,也是种养地结合的优良作物,其机械化种植方式包括轮作、间作和套作。大豆精量播种技术具有省时省力、节本增效、适宜机械化收获等诸多优点,排种器作为大豆精量播种技术的核心工作部件,其对适应不同种植方式及播种质量起到关键作用。本文针对传统大豆单行气力式精量排种器多行并联播种过程结构复杂且单粒播种因前茬秸秆量大导致成苗率不易保证的问题,基于槽齿扰种与气力排种组合技术,
社会和科技的进步推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以自主作业的智能农业机械替代传统人力已经成为趋势。因此,作为其核心技术的全覆盖路径规划技术也越来越重要。目前,机器人全覆盖路径规划仍然存在牺牲覆盖率获得最小能耗、算法计算时间长以及横穿已覆盖的区域等问题,无法很好地满足农机作业需求。因此,本文针对智能农机的作业区域特点与路径规划需求,开展了智能农机的环境建模以及全覆盖路径规划方法的设计与实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所
由于耳标、二维码等现有的生猪标识方法存在成本较高、标记逐渐模糊以及易引起伤口感染等问题,难以适应家畜智能化养殖发展的需要。因此,将基于深度学习的识别技术应用于家畜识别正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为了兼顾猪脸识别任务的精度和速度,本文将以云边协同架构为基础,在YOLOv3、YOLOv3-tiny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性引入一些有效单元,分别设计出应用于云端和边缘端的检测模型,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是云边协同架构
在一个新城的总体建设规划中,绿地承担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一个新的城市在进行绿地规划布局时,如何处理绿地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目前城市绿地布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在不断发展,但如何在保证绿地规划布局满足城市生态需求同时营建独具特色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体系,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本文从科学堪舆理论角度出发,以一个创新视角去探讨其中之关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Lrp家族和MarR家族是两类广泛分布于原核生物中的转录调节因子,它们均参与调控细胞的多个生理过程,然而Lrp家族和Mar R家族之间的级联调控关系并不清楚。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糖多孢红霉菌中的Lrp家族调控因子SACE_Lrp间接抑制红霉素的生物合成,但具体的代谢调控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因此寻找SACE_Lrp直接调控的下游靶基因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同源靶序列的全基因组比对,挖掘到一个SACE
目前,无人农场越来越得到国内外的重视,拖拉机作业机组无人作业的研究为无人农场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提高拖拉机作业机组无人作业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对作业机组无人作业状态的联合控制,设计了作业机组无人作业协同控制系统。根据无人作业操作要求制定了设计了无人作业协同控制总体方案,主要分为规划层、决策层以及执行层。以播种机组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规划层、决策层以及执行层进行了设计,并搭建了拖拉机作业机组无人作业试
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又名瓜蒌、吊葫芦、药瓜,是一种多年生藤本植物,分布范围广,在我国的安徽、山东、江苏等地都有种植,是我国传统中药材。其果实、根、种子分别可作为栝楼、天花粉、栝楼籽入药,具有祛痰、降血糖、抗肿瘤等作用,可治疗咳嗽、胸痹心痛、便秘等病症。近年来,栝楼不仅作为药用植物,其新的药用价值、保健和食用价值也逐渐被发现。栝楼较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