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ivian Cook (2000:3)指出二语习得研究可以让教师搞好理解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贡献,教师教学技巧是如何起作用以及语言学习总体目标。Ellis Rod(1994)将二语习得的研究对象分为学习者语言的特点、学习者外部因素、学习者内部机制和学习者个体差异。尤其在涉及学习者个体差异方面,Ellis Rod (2000:73-78)认为语言能力、动机和学习策略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影响巨大,是主要因素。刘润清(1999:184-192)在介绍大学英语教学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起研究者对学习者自身所具备的某些特征予以重视,包括智力、语言学能、认知方式、人格特征、学习策略、动机、年龄和性别等因素。考虑到大学英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要求“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在我国的新世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自主学习的实践在很多高校蓬勃开展,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乃至整个英语学习的成绩的影响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学习者而言,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政策、课程大纲、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评估体系和教材是他控因素;与之对应的是学习者的自控因素,包括智力、学习动机、自我管理能力、学习策略、学龄、性别等。本文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为指导,从北京、河南、湖南三地的6所高校对1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将这些学生按照CET成绩分为高分组、中分组和低分组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将每个组别的男生和女生进行分别比对。通过SPSS16.0版本的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学习者的因素包括“情感策略”,“态度”,“交际策略”,“学习内容”,“大纲”,“设施”,“工具型动机”,“融入型动机”,“澄清”,“自我评估”,“自我管理”和“时间”等。通过对相关因素的分组对比,最后得出以下结论: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工具型动机和融入型动机对学习成绩影响存在差异,偏向融入型动机的学生表现更佳;我国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阶段不适应完全自主学习。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从二语习得、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湖南农业大学的教学改革陈述了本研究的背景;提出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自控因素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以及对教学的启示;同时提出三个假设,即动机对自主学习效果在各个组中存在显著差异,学习策略对自主学习成绩影响明显,我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不适合完全自主。绪论中也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结构。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以及第三章,是理论探讨部分。其中第二章以相关理论为主要描述对象。涉及了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三章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本研究的核心问题自主学习就行了详细阐述。然后得出结论,即我国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阶段不适应完全自主学习。第三部分是研究的实证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章陈述了本研究的被试、实证方法、数据涉及和分析。接着数据分析结果和讨论的内容集中在第五章。第四部分是最后一章,包括结论和本研究的实践启示以及本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