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遇于目,感于心,传之手而为象”,画“由心目成”,这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总原则和规律。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画家神思徜徉,以总体上把握自然山川的生机和神韵,实现审美主体的主客融化、物我和一,心中呈现心物相照,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然后通过物质手段转化为艺术形象,画面上的形象由于熔铸了画家情思而不再属于天地自然界,但又得山川的本质属性,这样整个画面便有了审美主客体浑化和一之美。“神思”的过程是处理心物关系的过程,也是山水画创作中审美意象的选择和确立与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它揭示了中国山水画家的创作过程中及其复杂的心理活动。探求、研究这一过程对于创作的成败至关重要。本文首先追根溯源,从“神思”概念的提出出发,对它的内涵演变以及产生的审美心理基础进行论述,寻绎“神思”与中国艺术精神的渊源以及其发展、作用的基本脉络,理清其逻辑走向和作用层面。其次,着重以中国山水画的线条表现、笔墨观念、空间处理及意境的表现为基点论述了“神思”在山水画创作中的一以贯之。“神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活动,它贯穿于山水画创作的各个环节。“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杰出的山水画作品里,从细节到整体,都非现实世界本有,而是作者“神思”之独造,自然山川在与审美主体的适然相会中,激发了艺术家的审美想象,使其神高意朗,思绪飞扬,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从而创造出景与情交融,有灵魂有生命力的山水画作品。文章最后,在论述的基础上作者对“神思”与中国山水画创作之关系作了总结,认为成功的绘画作品表现的应是画家主观情思感受与熔铸的客观自然的统一,画家应在“外师造化”的基础上,以提高自身功力为起点,向神思、妙悟获得审美自由的超越,“我自用我法”,独造自己绘画风格。如此,才能创造出具有新形象、新笔墨、新格法、新境界的时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