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脉冲放电技术在硅原料破碎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c00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伏市场硅料传统的生产技术和产品主要是西门子法生产的棒状多晶硅料,而棒状多晶硅料由于其尺寸较大,不能直接应用于直拉单晶的生长,因而需要将其破碎到一定的规格尺寸方可使用。硅原料的破碎作为多晶硅后处理工艺中的关键环节,其对破碎粒径规格分布、硅材料洁净度等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在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不断增加,硅料需求量大幅提高的背景下,加之现阶段供单晶CCZ技术(连续拉晶技术)和RCZ复投技术(多次装料拉晶技术)使用的硅料对粒径要求极为严格,探索更先进的破碎方式以降低硅原料破碎成本,是硅料破碎未来的发展方向。机械破碎方式作为传统的棒状多晶硅破碎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引入高压脉冲破碎技术,与之进行了棒状多晶硅破碎实验对比研究,并采用ICP-MS、BT-2900干法动态图像粒度粒形分析系统等分别对破碎后的块状多晶硅料进行了表面金属杂质含量、粒度分布、堆积角、外观形貌特征等分析;同时对两种破碎方法的劣势、加工成本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压脉冲破碎硅原料的方法产能高、破碎后块状多晶硅粒度可控可调节、人工依赖低、可实现智能化生产,在破碎方面优势较为明显,更加有利于在棒状多晶硅破碎工业化生产中实现产业化推广。两种破碎方式的2-15mm块状多晶硅的占比如下:高压脉冲破碎法占比34.29%、机械破碎法占比31.39%。在外观形貌特征上,两种方式破碎后的颗粒均呈现针片状,但机械破碎后长条形颗粒较多,小颗粒较多,类球形颗粒较少;脉冲破碎后长条形颗粒较少,小颗粒较少,类球形颗粒较多。通过表面金属杂质含量的检测分析,比较两种破碎方法的过程对块状多晶硅的污染程度,发现机械破碎要明显高于高压脉冲破碎。在机械破碎过程中,其主要污染阶段为破碎阶段和筛分阶段。对两种破碎方法的块状多晶硅料进行堆积角测试,发现脉冲破碎料堆积角均值39.13°要小于机械破碎料角均值40.03°,高压脉冲破碎料堆积角均值小,流动性最好,更加有利于直拉单晶生长过程中的二次加料。通过对两种破碎方式的成本分析发现,机械破碎成本为2.452元/kg;脉冲破碎成本为2.349元/kg,要稍低于机械破碎方式。通过对两种破碎方法的对比分析以及对高压脉冲放电破碎技术的进一步研究,高压脉冲放电破碎方式作为一种低成本、低污染、高品质、高产能的棒状多晶硅破碎方法,在技术优势、经济指标、成本控制方面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优势明显,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值得推广。本论文有图28幅,表13个,参考文献67篇。
其他文献
学位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60%以上,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方法及影响因素对更好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江苏省为例,从点到面,利用首尾测算法,计算典型田块、样点灌区、全省等不同尺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统计测算结果,逐一分析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因素,并给出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措施。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随着高速铁路线在全国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和高速铁路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各种复杂地质条件和高速铁路列车移动荷载产生的高速铁路路基病害也越来越频繁,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高速铁路列车的运行安全,影响高速铁路网的运营效益。高速铁路路基的沉降控制是保证高速铁路线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措施,而泡沫轻质土作为一种新型轻质路基材料,在控制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材料成本较低,
学位
运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方法,对刘翔和罗伯斯在伯明翰60米栏赛时间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指出,现代田径比赛是"激烈"、"残酷"、"白热化"的代名词。刘翔八步变七步的起跑至第一栏技术弥补他反应时和腾空不足.是一次重大突破。他的优势在于栏间三步跑和终点冲刺,不足之处是跨栏腾空,主要原因是大腿后肌群"被动不足"和小腿后群肌"主动不足"等多关节肌的力量不足,发展下肢后群肌的力量应作为今后训练的重点。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在发展当中也面临严重的人才发展困境,尤其是在资金等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问题更加凸显,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稳定当前人才队伍,增强公司凝聚力,成为企业发展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中小企业人才流失成因:企业招聘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薪酬体系、企业人才规划机制欠缺、企业内部沟通机制不畅、企业前景不明朗、保障制度不完善,从而提出完善企业招聘体系、制定合理薪酬机制、建立员工
学位
学位
学位
水泥行业作为我国建筑建材行业的基础性产业,管理粗放、能耗高、集成度差、科技水平低,其生产管理信息普遍不完备。本文将徐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州中联”)作为研究示例,通过对其管理架构和生产流程研究,剖析其信息化管理需求,通过系统设计,为其实现全面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设备运维成本等目标。徐州中联之前的管理系统只能实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录入、查询、统计等行为,缺乏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