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乡村债务已成为制约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乡村债务问题能否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进而关系到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本文以中国乡村债务为研究主题,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乡村债务变化的规律性进行探讨。通过对乡村债务的性质、特征;乡村债务存在的理论依据;乡村债务形成的渠道方式;乡村举债决策的依据;乡村债务适度规模的确定与衡量;乡村债务的清偿;乡村债务的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本文试图达到二个目的:一是通过中国乡村债务理论的研究,尝试构建中国乡村债务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框架,以期为中国乡村过度负债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二是通过中国乡村债务实践的研究,探讨中国乡村债务变化的规律,创新中国乡村举债筹资途径,为现阶段中国乡村过度负债消减与清偿提供建设性的思路。 全文共由7章组成。除第1章绪论外,第2章为第一部分,主要对乡村债务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包括:乡村债务概念;乡村债务主体: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和乡镇企业;乡村债务特性:复杂性、时期性、广泛性和敏感性;乡村债务对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乡村债务的历史考察。 第3章至第6章为第二部分。第3章从债务形成角度,对乡村债务形成的原因、渠道、方式进行了分析,着重对家庭联产承包后的中国乡村举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革中国乡村举债机制的基本思路。第4章从提高资金配置效益,乡村举债决策的依据或条件的角度,对乡村举债决策的风险、成本、效益和信用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乡村举债的最低成本界限,乡村债务资金的成本以及乡村债务最佳资金结构的计算方法,指出了乡村债务约束机制运行中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中国乡村债务约束机制的基本思路。第5章从乡村债务规模决策的角度,分析了乡村债务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而设计了衡量乡村债务规模的指标体系并根据中国乡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衡量乡村债务规模各指标的警戒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阶段乡村债务规模的状况进行评价,提出了控制中国乡村债务规模的基本思路。第6章从现阶段中国乡村负债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中国乡村债务消减与清偿的目标模式,制订了不同阶段中国乡村过度负债消减与清偿的基本目标:年度目标和3年目标,并提出实现目标的基本思路。 牛竹梅:中国乡村债务问题研究 第7章为第三部分,从制度方面,探讨了国家应如何加强对乡村债务的监督与管理。在对中国乡村债务监督管理机制运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监督管理机制运行中的问题,提出了中国乡村债务监督管理的基本框架。 本文通过从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对中国乡村债务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指出了现阶段中国乡村负债的基本概况一全国适度,局部过度;考察了影响乡村债务变动的因素;中国部分乡村过度负债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体制改革不配套;遏制中国部分乡村过度负债蔓延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中国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对中国乡村债务的形成机制、约束机制、清偿机制、监督管理机制以及中国乡村债务的适度规模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明确指出中国乡村过度负债问题具有阶段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乡村债务是处于中等发达水平乡村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体制改革不配套、市场经济运行不规范,信用约柬软化的必然结果。中国乡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低的现状,以及国家长期以来对城市、工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是现阶段中国乡村公共产品建设资金不足的根本原因。现阶段中国农村体制改革不配套、市场经济运行不规范、债务约束机制软化是中国部分乡村过度负债以及债务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提出中国乡村债务特别是乡村过度负债消减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有理论作指导,必须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配套进行。研究分析了乡村债务的形成动因、形成途径、适度规模、清偿方式、监督管理的现状,针对中国乡村利用债务资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乡村举债机制、偿债机制、管理监督机制改革的基本框架与思路,全面构建了中国乡村债务的理论体系。 在对中国部分乡村过度负债责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中国财政体制、政治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建立了遏制乡村过度负债继续蔓延和消减乡村过度负债,的目标模式,即国家通过免除乡村一部分财政借款和加大对乡村财政的转移支付承担部分乡村债务的清偿:通过注销乡镇企业或村级组织无力偿还的“死帐”,金融机构承担部分乡村债务的清偿:乡村通过将债务清偿列入预算,建立偿债基金,承担部分乡村债务的清偿。 在对中国乡村债务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国债为借鉴,设计了适合中国乡村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