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窦性心动过缓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在我国目前尚无关于窦性心动过缓的流行病学调查数字。窦性心动过缓病人平时生活质量下降,严重的心动过缓可导致晕厥,甚至引起猝死等严重后果。10%-15%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有窦性心动过缓,心肌梗死后的最初几小时内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可能更高。近些年,心脏电生理在临床诊断、治疗方面已取得较大的进展,包括窦性心动过缓在内的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日益完善。对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起搏比药物治疗更可取,因为按一般规律,还没有一种增快心率的药物长期使用能安全有效而无副作用。但是就我国经济水平和医疗环境来说,仍有很多窦性心动过缓病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目前临床上针对窦性心动过缓的药物很少,且长期疗效不佳,有较明显的副作用,停药后则病复如初,患者难以接受和坚持。中医中药在防治心律失常方面也有较好的作为。因此,积极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来治疗窦性心动过缓,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猝死的发生率,有其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窦性心动过缓属于祖国医学“心悸”范畴。病机为心气衰弱,阳气不振,因虚而悸。本病多因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心气虚多由年老脏器虚衰,禀赋不足,久病或暴病耗伤所致。心气不足,心脏搏动乏力,血行迟缓,心及全身失养,可出现心及全身机能活动减退的症状。心气虚日久常发展成心阳虚,由于心阳虚衰,血脉失于温运,寒凝血滞,心气虚证更为加重,心脉失其温养,发为心悸。同时,由于阳失温煦,出现虚寒症状。本证始于心气之虚,加重于心阳之虚,故病在心而治当益气,温阳。起搏胶囊基本组方为附子、黄芪,主要作用为温心阳,益心气。本课题按照药物临床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5年)的中药新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具体参照标准进行临床研究设计。结合具体临床实际,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的方法,以本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及病房患者为主要观察对象,以心宝丸作为对照药,对起搏胶囊和心宝丸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了对比观察。本研究共纳入心阳气虚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临床一般性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经过4周的治疗,临床疗效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心动过缓疗效总有效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79. 17%、58. 33%,优于对照组的70. 83%、54. 16%,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 05) 。在中医症状疗效方面,两组均能改善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自汗、懒言等心气阳虚症状,但气短,乏力症状的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 。不良反应方面,没有观察到明显或有严重后果的不良反应。通过以上临床研究表明:温心阳,益心气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有效方法,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