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之后,翻译界学者们开始从文化视角来研究翻译问题。斯内尔-霍恩比倡导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学者应该抛弃以往那种“唯科学主义”的态度,把“文化”纳入到翻译理论研究中来。巴斯内特和勒弗维尔认为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转向”使大家认识到应该把翻译研究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语境之中,考察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和翻译对于文化传播交流、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从文化角度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沟通过程,翻译旨在传播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然而,不同文化的相遇,必然产生冲撞。如何在这冲撞中使不同文化彼此受益,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本文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原则对于促进文化沟通,实现翻译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翻译策略选择方面,文化差异的问题常常采用归化和异化。归化指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即采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于目的语读者。异化翻译是指以源语文化为主导的翻译策略,即极力再现原文本色以便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事实上,偏向归化策略的译文应视为以归化为主的杂合译文,而偏向异化策略的译文应视为以异化为主的杂合译文。两者的区别在于杂合的程度不同。近年来翻译界对杂合翻译都展开了探讨。从译文文本的杂合到译出语和译入语文化之间的杂合,再到语言文化的杂合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杂合翻译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译文的杂合性为我们颠覆当代世界的文化霸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带来一些启示。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文化意象的英译研究,来探讨杂合翻译策略对中国经典文化输出的积极作用。文章先从文化翻译理论的视角追述近年来的翻译学研究现状,然后在文化翻译理论的视阈下,通过比较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文化翻译策略进一步探讨了两者的关系与杂合翻译策略的出现。在此基础上,作者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特征,并探讨杂合翻译在诗歌英译中的应用,从而揭示了杂合策略对构建文化多样性的推动作用。最后,文章就文化意象翻译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杂合翻译方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