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海经》的蓝本产生于先秦,是在上古社会流传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逐渐附益而成的,但其最终成书可能在西汉时代。它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对生存空间及域外世界的认知和原始思维,其山脉走向,河流分布,都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在地理学不发达的时期,确有作地理方志之用。汉初数十年的休生养息,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汉武帝在此基础上外攘夷狄、开疆拓土,促大一统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帝王对疆的扩张欲望以及人们对域外世界的好奇及想象,增加了地理知识的需求,这是《山海经》在汉代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而赋家织就伟文以润色鸿业,“必读书万卷以养胸次”,《山海经》便是其中之一。此外,《山海经》以具有神秘力量的语言阐释山川形胜,有凝聚民众、巩固政权的宗教性功能,在对异国异族的描述中也体现出对其他部族融合的包容态度,是统一帝国的大政基调,一定程度上成为华夏文明不断延续的内在心理动力。《山海经》在汉代的编定和汉赋的创作一样,呈现了统一帝国的博大气象,这也是人们对自身及环境强烈渴求了解的结果。可以说,《山海经》和汉赋以其独特的空间话语结构,承载了汉代及汉代以前我国人民较为完整的生存状况及其所蕴含的丰厚信息。《山海经》以独特的叙述模式展开了华夏文明初期人们关注外部世界的视野,其丰富瑰奇的地理名物,庞大而有序的叙述铺排结构,与汉赋独特的空间艺术之间关联甚多。而《山海经》的巫书性质,在上古时期承担着教育民众、凝聚政权的功能,这与汉赋讴歌郊祭、礼赞“天神”,实则为宣扬大一统帝国神祇及政治风采之功能有相通之处。此外,《山海经》中所见光怪陆离的神灵世界以及古老神话,也为赋家提供了超脱世俗、神游成仙的素材和意趣。《山海经》的空间观念、神灵世界、政治及宗教意味等,内化在赋家的精神世界中,对其审美趣味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在汉代大一统的政治思想背景下着重探究《山海经》“暂显于汉”的内在原因,并考察《山海经》对汉赋地理空间思维、人文情怀等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