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已完成的Angle Ⅰ类错(牙合)畸形临界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病例,应用PAR指数及X线头影测量评价两种方法矫治后软硬组织变化,确定治疗计划中发挥作用的骨骼、牙齿和软组织变量。为该类患者制定治疗计划、明确适应症提供参考。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患者石膏模型进行PAR指数评分,分析两种方法矫治后错(牙合)形改善程度。2.对42例患者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其中包括10项硬组织测量:SNA(°)、SNB(°)、ANB(°)、U1-SN(°)、U1-NA(°)、L1-NB(°)、Ul-NA(mm)、L1-NB(mm)、U1-L1(°)、MP-FHC(°)。10项软组织测量:FH-N Pm’、Prn-Sn、上唇沟深度、Sn-H线距、上唇基部厚度、Ul-Ls、H角、Li-H线距、颏唇沟深度、Pog-Pm’。研究该类病例在制定矫治计划前,发挥重要作用的敏感指标。结果:1.PAR指数测量分析结果:两组矫治前中线、牙齿错位、总分均有差异(P<0.05),矫治前总分分别为13.45±1.82与10.05±1.73;两组矫治后各项指标均无差异(P>0.05);拔牙组矫治后评分均小于矫治前(P<0.05),矫治效果等级分级矫治后极大改善2例(占9.09%),改善20例(占90.91%),变差或无改善0例;非拔牙组矫治后评分均小于矫治前(P<0.05),矫治效果等级分级矫治后极大改善1例,占总例数的5.0%,改善19例,占总例数的95.0%,变差或无改善0例。2.矫治前后硬组织测量分析结果:两组矫治前各指标均无差异;两组矫治后拔牙组U1-SNC(°)、Ul-NA(°)和 L1-NB(mm)小于非拔牙组(P<0.05),拔牙组 U1-L1(°)大于非拔牙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拔牙矫治后L1-NB(°)、U1-SN、U1-NA(°)和Ll-NB(mm)小于矫治前(P<0.05),U1-L1大于矫治前(P<0.05);非拔牙组各指标矫治前后均无差异(P>0.05)。3.矫治前后软组织测量分析结果:拔牙组矫治前上唇沟深度、U1-Ls大于非拔牙组(P<0.05);拔牙组矫治后Sn-H线距、Li-H线距和Pog-Pm’ 小于非拔牙组(P<0.05),U1-Ls大于非拔牙组(P<0.05);拔牙组矫治前后H角、Li-H线距有差异,矫治后H角、Li-H线距矫治后小于矫治前(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FH-N’Pm’、上唇沟深度、Sn-H线距、H角和Pog-Pm’有差异,矫治后FH-N’Pm’、上唇沟深度、Sn-H线距和Pog-Pm’大于矫治前(P<0.05),H角小于矫治前(P<0.05)。结论:1.Angle Ⅰ类错(牙合)形拔牙与非拔牙患者矫治后错(牙合)畸形均有改善。2.辅助制定矫治计划的软硬组织敏感指标包括:U1-SN(°)、U1-NA(°)、L1-NB(°)、U1-NA(mm)、L1-NB(mm)、U1-L1(°)及上唇沟深度、U1-Ls、H角及Li-H线距。当U1-L1(°)测量值较正常值越小,而其余指标测量值较正常值越大时,越倾向于拔牙矫治,反之倾向于非拔牙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