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恶性肿瘤患者,晚期发生脊柱转移常见。转移肿瘤可引起椎体的不稳定性、强烈的疼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严重降低了患者终末期的生存质量。经皮椎体成形术通过向患者病椎内注入适量骨水泥,从而达到增加椎体强度、缓解疼痛及杀死肿瘤等治疗目标,疗效确切。而与手术并发症密切相关的骨水泥填充量推荐值,尚无统一标准。我们认为,单纯以骨水泥填充量这一绝对值作为指导手术的指标,忽略了个体差异性,这是不够准确的,因此非常有必要提出肿瘤骨水泥填充率的概念,消除不同个体、不同椎体之间的个体化差异,使肿瘤内部骨水泥填充量达到一定标准,更加有效的杀死椎体内部的肿瘤。目的:提出“肿瘤骨水泥填充率”的理论概念,以期消除个体差异性,更加准确的计算出不同个体及不同椎体所需填充骨水泥量的理想范围,从而指导我们对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使椎体成形手术的疗效更佳,并发症得到更好的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9月至2018年2月运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手术效果及预后。与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1个周、3个月分别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及术后1天对肿瘤转移病椎进行CT薄层扫描。根据椎体有无骨水泥渗漏,将所有手术椎体分为骨水泥渗漏组及骨水泥未渗漏组。同时将病椎的CT影像学资料输入Mimics医学软件中,对病椎、椎体肿瘤及骨水泥进行三维重建,得到病椎体积、肿瘤体积及骨水泥体积。通过V(骨水泥)/V(肿瘤)计算比值,得到该椎体的肿瘤骨水泥填充率。分析骨水泥渗漏组与未渗漏组肿瘤骨水泥填充率与VAS评分及ODI评分的相关性,同时比较两组椎体肿瘤骨水泥填充率之间的差异性。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t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41例脊椎转移瘤患者,共78个病椎接受了椎体成形手术治疗。其中骨水泥渗漏13例,共21个椎体(21/78,26.92%),I型渗漏17个;II型渗漏4个。本研究所有患者肿瘤骨水泥填充率平均值为(40.90±10.90%)。骨水泥渗漏组:患者肿瘤骨水泥填充率平均值为(56.56±8.71%);术前VAS评分平均值为(7.7±0.7)分,术后24小时、1个周及3个月VA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2.2±0.9)分、(1.4±0.7)分及(1.9±0.6)分;术前ODI评分平均值为(75.5±7.0%),术后24小时、1个周及3个月ODI评分平均值分别为(33.4±7.6%)、(27.8±5.3%)及(30.1±7.9%)。骨水泥未渗漏组:患者肿瘤骨水泥填充率平均值为(36.50±5.31%);术前VAS评分平均值为(7.9±0.7)分,术后24小时、1个周及3个月VAS评分平均值分别为(2.1±1.2)分,(1.4±1.0)分及(1.8±1.1)分;术前ODI评分平均值为(76.5±7.1%),术后24小时、1个周及3个月ODI评分平均值分别为(36.9±9.4%),(26.9±5.6%)及(29.5±6.3%)。两组椎体的肿瘤骨水泥填充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骨水泥渗漏组与未渗漏组椎体的肿瘤骨水泥填充率与疼痛缓解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是ρ=0.036(P=0.878)与ρ=0.030(P=0.824);两组椎体的肿瘤骨水泥填充率与脊柱功能障碍恢复程度的相关系数分别是ρ=0.052(P=0.822)与ρ=0.054(P=0.688)。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之间及脊柱功能恢复程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85;P=0.876)。结论:1.经过我们研究,我们提出“肿瘤骨水泥填充率”概念,可以消除骨水泥填充的个体化差异。2.通过本项研究,我们推荐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肿瘤骨水泥填充率为(36.50±5.31%)。3.在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手术中,当椎体内肿瘤骨水泥填充率为(36.50±5.31%)时,既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又可以较好地预防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4.在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手术中,当椎体内肿瘤骨水泥填充率达到(56.56±8.71%)时,虽然可以获得同样满意的疗效,但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大大增加。5.在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手术中,肿瘤骨水泥填充率在我们上述研究范围之内,不管骨水泥是否渗漏,都能明显缓解患者脊柱局部疼痛、改善患者脊柱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