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在碳、氮、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CDOM为研究对象,利用其荧光特性,应用三维荧光光谱(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探究了东海春、夏、秋季海域以及浒苔降解过程中的CDOM的荧光组分特征、分布情况及动态变化,并结合盐度、叶绿素a、溶解有机碳(DOC)等参数探讨其来源。(1)PARAFAC模型模拟得到东海夏、秋两季的三个荧光组分:类蛋白荧光组分C1(235,280/330)、陆源或海源类腐殖质组分C2(255,330/400)、陆源类腐殖质组分C3(275,360/480)。类腐殖质组分C2、C3在夏秋两季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有相同的来源或者在结构上具有某种联系。三组分在夏、秋两季的荧光强度总体呈现近岸高,远海低的分布特点。夏季长江口区域的三组分与盐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夏季长江输入是长江口三组分的主要来源。(2)2011年东海春季发生赤潮,水体中存在三种荧光溶解有机物:类酪氨酸荧光组分C1(230,280/320)、类色氨酸荧光组分C2(240,305/355)和陆生类腐殖质组分C3(270,340/480)。三组分在表层和中层水体中的荧光强度差异不大,可能是光降解造成的,但均高于底层,符合生物活动情况。通过各组分的时空分布及与盐度的相关关系可知,组分C1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组分C2、C3在硅藻赤潮的爆发直到消亡期间陆源输入是其主要贡献者,在甲藻爆发期间浮游植物的活动成为其主控因素。(3)浒苔降解过程中共鉴别出四种荧光物质,包括三种类腐殖质组分C1(260,355/420)、C2(310,380/490)、C3(245,320/380)和一种类蛋白组分C4(235,280/325)。类腐殖质组分间有着相同的来源或者在结构上具有某种联系。降解初期(前六天)类蛋白荧光强度最高,随着固态的有机物逐渐被降解为溶解态有机物,类腐殖质含量升高,后期随着溶解态有机物进一步分解为无机物,类腐殖质含量下降。PH对浒苔降解过程中CDOM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类腐殖质组分的荧光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可能是温度影响细菌的分解速率导致的。各荧光组分荧光强度随着盐度的升高均有增加的最可能原因是在降解浒苔过程中,为增加盐度而适当的添加浓缩海水,为细菌的繁殖、代谢提供了更多营养物质,从而导致CDOM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