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问题是中国“三农”问题中最基本的问题,土地制度是中国农村最基础的制度。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实行的以家庭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其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经济等优越性,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举。但面对着农村经济结构、政策环境和地区发展水平的不断变化,原有土地制度下旧的生产经营模式也开始暴露出严重的缺陷。在农民承包土地30年不变的前提条件下,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刚性和均田承包制形成的土地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格局,无不阻碍了新经济形势下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就成为了弥补农村土地制度缺陷,适应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的积极探索和推动,土地流转开始以多种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实践表明,土地流转不仅解决了旧体制所带来的负面问题,也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很好地发展了现代农业。但在我国农民对土地依赖严重、地方政府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认识不到位的观念障碍,流转价格偏低导致农业比较利益低下构不成有效流转需求的利益驱动,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以及流转过程中过多的行政权力干预侵蚀农民合法权益等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地流转的效果始终不太明显,众多现象表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急需有效流转机制的引导。“土地银行”因具有信息沟通、供需调节、价值实现、资金融通等特点,其出现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价值偏低所造成的土地流转低效问题来说不失为一种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它根据市场机制的原则,以合理确定的土地流转价格为依据,通过调节市场供求来有效配置土地资源,使有限的资源由低效流向高效,实现土地真正的价值,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成为可能。除此之外,我们所提倡建立的农村“土地银行”还具有土地整理开发和土地金融业务的性质,让“土地银行”在鼓励、促进土地流转的同时,还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可以说,这种将土地与资金进行有机结合的具有综合性功能的新型“土地银行”,作为引导农村土地有效流转的创新机制,是我国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在文中采用理论分析、总结与借鉴等规范分析和少量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以与农地流转相关的行为、经济学等理论为依据,结合我国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从农户这一土地流转利益主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土地流转价值与农地流转的关系,提出土地流转价格制约农地流转的现实困境。随后,通过农地流转与“土地银行”关系的必要性分析和国外土地银行机制对我国的经验启示,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可同时作用于农地流转价格与流转价值以有效促进农地流转的“土地银行”新机制作出发展构想。在对农村“土地银行”机制的整体框架和运行机理进行分析说明之后,于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研究视角。笔者着眼于农户这个土地流转利益主体,以微观视野,从农户对土地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这种对微观主体意愿与行为研究的创新视角,可以使土地流转置于更实际、更现实的基础之上。其次,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土地银行机制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都局限在对其的战略构想和前景展望上,很少有将其与农村土地实际状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尝试,这样也就无助于“土地银行”在我国农村实践应用方面的调研考察。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以我国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为出发点,尝试建立适应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的“土地银行”,试图为日后从事农村“土地银行”工作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提供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可靠依据。本文的不足之处是,调查资料的代表性不强及对其的收集整理不够精炼和完善;在理论分析方面,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和对农村许多问题缺乏深入的了解,致使文章的研究深度不够,也请各位老师多加指正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