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沿海经济发展,沿海地区正逐渐成为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沿海土地资源紧缺,围填海成为获取土地资源和发展沿海经济的一种有效而普遍的方式。大量海面被围填以用于农业、水产养殖业、工业、港口和城镇建设,此外,靠近海域的滩涂湿地也被人为占用,滨海湿地数量急剧下降。然而,滨海湿地条件决定着水鸟的种类分布组成和种群数量大小,进而对水鸟的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开展围填海对越冬水鸟栖息地的风险研究,将风险可视化,并分析当前围填海政策的有效性,对越冬水鸟栖息地进行风险评估、管理越冬水鸟栖息地内围填海活动、改善围填海政策有其研究价值。本研究以闽三角滨海湿地越冬水鸟栖息地作为研究对象,以围填海作为压力,基于闽三角围填海土地利用数据、滨海湿地越冬水鸟观测数据、滩涂数据以及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空间数据、全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数据,选取暴露性、敏感性和恢复力这3个维度的指标,运用InVEST HRA模型,进行2006年和2017年的闽三角滨海湿地越冬水鸟栖息地风险评估,计算围填海对闽三角滨海湿地越冬水鸟栖息地造成的风险值、暴露值和影响值,并绘制风险分布图。基于InVEST HRA模型的评估结果,结合监测和评价空间管理区域(EASMA)的框架体系,评价闽三角鸟类栖息地内围填海的政策有效性,并为围填海管理政策提供意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闽三角围填海土地利用格局及越冬水鸟分布情况:2006年和2017年,闽三角围填海土地利用类型包括水田、养殖、裸地、城镇用地,港口码头等。2006年闽三角围填海的总面积为61.05 km2;2017年,闽三角围填海的总面积为153.11 km2,比2006年增加了92.05 km2。2006年,各湾区滨海湿地越冬水鸟栖息地中围填海面积从大到小为厦门湾>西浦盐场>泉州湾>杜浔盐场>围头湾>诏安湾>九龙江口>漳江口红树林>深沪湾;2017年,各湾区滨海湿地越冬水鸟栖息地中围填海面积从大到小为厦门湾>泉州湾>西浦盐场>杜浔盐场>围头湾>诏安湾>漳江口红树林>深沪湾。闽三角区域越冬水鸟主要为鸻鹬类、鸥类、雁鸭类、鸬鹚类、鹭类等,优势种群为鸻鹬类,其主要的栖息地集中在泉州湾、围头湾及厦门湾大嶝一带;(2)基于In VEST HRA模型的闽三角滨海湿地越冬水鸟栖息地风险评估:2006年,闽三角滨海湿地越冬水鸟栖息地内存在风险的区域总面积为20.34 km2,风险零散分布于各越冬水鸟栖息地内,且风险等级以低、高风险为主;2017年闽三角越冬水鸟栖息地内存在风险的区域总面积为56.55 km2,与2006年相比,2017年的风险总面积明显上升(增加了3 6.21 km2);2006年和2017年,在闽三角越冬水鸟栖息地中造成的风险值最大的围填海土地利用类型均为养殖,2006年在闽三角越冬水鸟栖息地中造成的风险值最小的围填海土地利用类型为浅海水域,2017年为浅海水域和荒草地;2006年,闽三角地区围填海对越冬水鸟栖息地的暴露值为2.03,影响值为1.34;2017年,闽三角地区围填海对越冬水鸟栖息地的暴露值为1.78,影响值为1.58,不同围填海土地利用类型对各湾区越冬水鸟栖息地造成的暴露和影响各不相同;(3)基于监测和评价空间管理区域(MESMA)框架的围填海政策有效性评价及建议:综合围填海面积增多、缺乏针对性措施等情况,围填海管理政策有效性有待提高。基于实际情况,对围填海政策提出以下建议:应专门针对滨海越冬水鸟栖息地实行围填海管理政策和规范围填海工程;针对已被围填的水鸟栖息地,应补偿相应面积的适宜其栖息的栖息地;提倡养殖户不在鱼塘上覆盖防鸟网,并按无覆盖防鸟网的面积进行一定的补贴。由于围填海活动对越冬水鸟赖以栖息的滨海湿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且水鸟的集群性和易见性使其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指示作用,因此,对滨海湿地越冬水鸟栖息地进行风险评估,摸清其空间风险等级分布及风险状态,不仅可直接反映出滨海湿地越冬水鸟的生境状况,还能间接反映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状况,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且本研究针对围填海——滨海湿地越冬水鸟栖息地这一典型海岸带耦合系统,首次实现了闽三角滨海湿地越冬水鸟栖息地的风险评估,摸清了其风险空间分布及其状态,并运用MESMA框架体系,实现了针对越冬水鸟栖息地的围填海政策管理有效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