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研究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478435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偏爱是审美心理特征中最具动力性的构成因素之一,也是个体审美个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法、访谈法收集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在初步探讨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色彩、表现内容、表现风格、表现形式四个维度的审美偏爱表现基础上,研究发现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具有相对一致性、相对稳定性,且是一种非艺术鉴赏水平上的审美偏爱。
  【关键词】大班幼儿;绘画作品;审美偏爱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0)01-0039-06
  【作者简介】孔国欢(1991-),女,陕西安康人,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师,硕士;王任梅(1982-),女,湖南娄底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一、问题的提出
  审美偏爱(又称“审美偏好”)是一种关于美术视知觉方面的偏爱,是个体审美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幼儿对某种色彩、表现内容、表现风格、表现形式的绘画作品会优先注意或优先审视[1],并作出符合自己喜好、情感的审美选择,这种选择性和指向性的心理倾向就是幼儿的审美偏爱。对幼儿进行绘画作品欣赏的审美偏爱研究,能够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绘画作品,有助于了解幼儿的审美偏爱倾向,进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趣味以及美术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为幼儿园管理者、幼儿教师以及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幼儿美术欣赏绘画作品选择方面的疑难。
  纵观国内外关于审美偏爱的研究,所获得的结论基本保持一致:幼儿偏爱那些描绘他们熟悉的、与生活经验接近的、色彩明亮鲜艳的、表现美的事物;偏爱那些具有简单形式美,能令人愉快的绘画作品。但是,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审美体验不足,使得这种审美偏爱尚处于初级阶段,是一种与审美标准分离的、低水平的、非艺术性的审美偏爱。并且,研究普遍认为,幼儿的审美偏爱可能与生理因素、经验因素以及社会性等因素有关。
  目前国内外关于审美偏爱的研究虽然日益增加,但还是比较缺乏的。一方面,由于研究材料、研究手段以及其他复杂多变因素的影响,审美偏爱心理的研究结果存在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这些研究理论只是散落在相关篇章中,不够系统完善,没有完整集中地归纳幼儿美术审美偏爱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也很少基于幼儿的审美偏爱特点为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提供可行性的指导建议。此外,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幼儿早期,且对色彩偏爱的研究居多,虽有关于学前儿童美术审美偏爱的研究,但并未具体到幼儿各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变迁,幼儿的许多内外因素正在悄然地发生变化,那么幼儿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心理在各維度方面的表现,是否还会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本研究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以期帮助幼儿教育工作者了解新时代背景下的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表现及特点。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考虑到大班幼儿相对于小班、中班的幼儿,他们具有较为丰富的绘画、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并且具有相对成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本研究只选取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分别来自武汉市3所幼儿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选取90名大班幼儿,男女各半。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一般在幼儿美术活动或休息时间进行。主试单独向每个被试呈现绘画作品图片,让被试在自然状态下观看图片并作出偏爱选择,结合实验计分表及时记录每位被试的偏爱选择及其原因。同时,主试对被试观看图片时表现出的语言、动作、表情也要作详细记录。然后是访谈法,用来辅助实验法,对实验计分表进行补充。本研究采用开放式访谈,主要了解大班幼儿作出审美偏爱选择的原因。此外,也对幼儿家长和教师进行相关访谈,以期更全面地了解情况。
  另外,本研究还运用了文献法,研究者通过归纳、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幼儿审美偏爱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三)研究材料和工具
  本研究中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制作原则,主要参考张奇关于幼儿审美偏爱特点的实验研究的设计思路[2],从绘画作品的色彩、表现内容、风格、形式四个维度选择研究材料。实验材料的选择不仅要遵循美术教育的审美性原则,以保证作品的艺术代表性,还要重点把握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与可接受性。
  本研究材料包括4组共19幅绘画作品,基本选自《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3]《青少年西方美术欣赏》[4]以及人民美术出版社网络图片库,还有部分材料来自研究者自己收集的儿童绘画作品。所有的图片都采用连续独立呈现,让被试自己作出偏爱选择。
  第一组实验材料依据色彩维度,主要选取冷、暖、明、暗这四种色调。第二组实验材料依据表现内容维度,这组材料的表现内容虽然不同,但在表现形式上都选用水粉画,表现风格均为具象写实的儿童画。第三组实验材料依据表现风格维度,分别选取了具象、抽象、具象与抽象结合的代表作品。第四组实验材料依据表现形式维度,分别选取了水墨画、油画、素描画、水粉画、彩粉画和民间年画等六种表现形式的作品。
  此外,研究工具主要采用了实验计分表,包含了对应的19幅绘画作品的计分项和原因填写项。计分项的问题是:“你喜欢这幅画吗?”对应选项分别为“不喜欢”“喜欢”,分别记为1分、2分,用于记录被试对绘画作品的喜爱程度(本研究中以被试对绘画作品的喜爱程度与情感表现来判断大班幼儿对不同类型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原因填写项由研究者填写,配合访谈法记录被试对绘画作品的偏爱原因。最后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审美偏爱的具体表现
  1. 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色彩的审美偏爱   统计显示,从被试对色彩维度的偏爱表现来看,所有的均值都大于1,表明被试在总体上对这四种色调的绘画作品都是比较喜欢的,仅在程度上有所差异。其中,明色调的绘画作品是最受幼儿喜爱的,其均值为1.90,说明被试最喜欢色彩鲜艳且丰富的绘画色调;暖色调和冷色调的均值分别为1.78、1.82,虽然略低于明色调但明显高于暗色调,表明超过50%的大班幼儿也喜欢这两种色调的绘画作品;暗色调的偏爱均值低于其他色调,表明被试最不喜欢颜色单一、灰暗的绘画色调。
  2. 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表现内容的审美偏爱
  统计显示,从被試对6种绘画题材的偏爱程度来看,所有的均值都大于1,表明被试在总体上对这六种表现内容的绘画作品都较为喜欢,仅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统计清晰地显示出,被试的偏爱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交通工具、风景、动物、植物、生活用品、人物。
  3. 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表现风格的审美偏爱
  统计显示,从被试的偏爱表现来看,所有的均值都大于1,表明被试在总体上对这三种风格类型的绘画作品都是比较喜欢的,仅在程度上有所差异。其中,被试对具象与抽象结合风格的绘画作品的偏爱度最高,且标准差最低(0.425);其次是抽象风格,表明被试对这类风格的绘画作品还是能够接受的,但具象风格作品的偏爱均值(1.50)是最低的,甚至低于抽象风格作品,且离散度也是最高的(0.503),表明被试最不喜欢这类风格的作品。由此可知,偏爱度较高的风格类型,其分数的离散度相应较低,反之则较高。
  4. 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表现形式的审美偏爱
  统计显示,从表现形式维度各类型的偏爱结果来看,所有的均值都大于1,表明被试在总体上对这六种表现形式的绘画作品都是较为喜欢的,仅在程度上有所不同。统计清晰地显示出,被试作出偏爱选择的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是:彩粉画、民间年画、水墨画、水粉画、油画、素描画。这也充分说明被试在面对表现形式不一的绘画作品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偏爱表现。
  (二)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审美偏爱的性别差异表现
  将男女被试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以检验大班幼儿的审美偏爱在性别上是否具有显著差异。
  统计显示,男女被试在绘画作品总体审美偏爱上:偏爱t总平均分=-2.494、p总平均分=0.145 ,表明不同性别的被试对绘画作品的总体审美偏爱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他们对绘画作品的总体审美偏爱较为一致。由此可知,大班男、女幼儿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他们总体上都是比较喜欢的,仅在程度上有所不同。
  (三)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审美偏爱的总体表现
  在具体分析被试对绘画作品四个维度各类型的审美偏爱表现的基础上,研究者将被试对各维度审美偏爱的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被试的总体审美偏爱水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统计显示,从被试对绘画作品各维度的偏爱表现来看,所有的均值都大于1,表明被试在总体上对四个维度的绘画作品都是比较喜欢的,仅在程度上有所差别。统计清晰地显示出,被试的偏爱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表现内容维度、色彩维度、表现风格维度、表现形式维度。这表明,被试对四个维度绘画作品的偏爱程度明显不同,他们最偏爱表现内容维度的绘画作品,对表现形式维度作品的偏爱程度相对不高。
  被试对四个维度内的类型作品之间的审美偏爱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再次将全体被试在绘画作品每一维度内的各类型的偏爱数据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统计显示,被试对各维度的审美偏爱表现为:F色彩=27.150、p色彩=0.000,F内容=13.185、p内容=0.000,F风格=8.332、p风格=0.000,F形式=9.271、p形式=0.000。这些数据表明,被试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在四个维度各类型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1)。由此可知,绘画作品的色彩、表现内容、表现风格、表现形式都是影响幼儿审美偏爱的重要因素。
  四、讨论与分析
  (一)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具有相对一致性
  1. 在色彩维度,大班幼儿最偏爱的是色彩明亮鲜艳且丰富的绘画作品,对暗色调绘画作品的偏爱程度最低
  将被试表述其色彩(静物画“荷花”)偏爱原因的访谈记录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被试喜欢某种色彩类型的原因主要有:颜色好看、美、漂亮;颜色丰富、鲜艳;颜色很配;颜色清晰、明亮;颜色涂得好;其他。不喜欢暗色调绘画作品的原因主要有:没颜色;颜色不好看;颜色单调、不丰富;颜色很黑、很灰、很暗。上述分析再次印证了幼儿最偏爱色彩鲜艳明亮且丰富的绘画作品,而最不喜欢颜色单调、灰暗的作品。幼儿对某种色彩类型的偏爱原因喜欢用“好看、美、漂亮”这类词来形容,且总是以色彩的鲜艳、丰富、明亮程度来评价作品颜色的好坏。这表明,幼儿对色彩有一定程度的情感体验,但对色彩情感表现性的感知在总体上处于萌芽状态。
  本研究的结论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本保持一致,瓦伦丁的实验研究表明,幼儿最容易被色彩所吸引,喜欢明亮的、鲜艳的、对比明显的色彩,不喜欢单一、灰暗的色彩。且对色彩的偏爱主要是由色彩“明亮程度”的刺激性因素决定(瓦伦丁,《美的实验心理学》)[5] 。而丁秀玲(1993)通过幼儿色彩审美感受的研究发现,幼儿对色彩的视觉效果感受性最强,而对色彩的情感与象征效果的感受较弱[6]。 本研究结果与张奇研究的幼儿对美术作品的“色彩偏爱律”也保持一致,色彩的鲜艳程度、丰富程度与幼儿的审美偏爱有关,且成正比[7]。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不仅色彩的鲜艳与丰富程度影响幼儿的审美偏爱选择,色彩的明亮程度也与其审美偏爱有关。
  2. 在表现内容维度,大班幼儿最偏爱的是交通工具和风景画,对画有生活用品和人物的绘画作品偏爱程度最低
  将被试偏爱表现内容维度作品(儿童画)的原因表述进行归纳分析发现,被试对某种题材类型喜欢与否的原因主要有:画中的某一具体细节;美与丑、可爱与否;内容是否丰富;颜色丰富与否、涂色的好坏;设计合理与否;性别因素;熟悉程度;其他。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对绘画作品表现内容的欣赏中,幼儿主要是对局部、细节特征的审美感知,而不是对画面的整体欣赏。   本研究的结论与前人的研究极为一致,瓦伦丁认为,6岁、7岁的儿童在审视或欣赏图画时显然缺乏一种整体感,儿童感兴趣的只是图画中的个别具体事物[8]。张奇通过幼儿对美术作品偏爱的实验研究也发现,幼儿表现出的是对作品中所画事物的局部特征的偏爱,并没有注意到事物的整体性,并且他把这种普遍性特征称为“幼儿审美偏爱的局部性特征”[9]。 本研究将被试作出偏爱选择的原因进行归纳分析同样发现:当一幅绘画作品呈现在幼儿面前时,他们对表现内容的感知也仅限于对画中所描绘对象的简单列举或是画中某一具体事物的细节特征[10], 缺乏对作品的整体性感知。然后,幼儿对一幅画的喜爱与否与他们对作品的熟悉程度也相關,以前看过或是画过,就可能喜欢它。此外,幼儿只是在浅表层次上感受、欣赏绘画作品的表现内容,还未能深入地感知其深刻的意义及精神内涵[11]。 研究认为,这些可能受到生物学因素、认知因素、个体经验、生活环境以及教育因素的影响[12]。
  3. 在表现风格维度,大班幼儿最偏爱具象与抽象结合风格的绘画作品,其次是抽象风格的绘画作品,对具象风格作品的偏爱度最低
  将被试对风格维度绘画作品的偏爱选择原因进行归纳分析发现,被试对某种风格类型偏爱与否的原因主要有:是否看懂了;美与丑;情绪、情感体验,如“很神奇”“好可怕”等;事物的象征意义(是否具有美好的含义),如“小女孩在帮妈妈拉线”“感觉好像有妖怪”等;熟悉程度;其他。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幼儿在感知作品风格时,如果画中所描绘的对象使得幼儿能够看出画了什么,并且表现出美好的含义、唤起他们乐观的情感体验与联想,就有可能喜欢。研究发现,抽象、具象抽象结合的绘画作品更能引发幼儿的想象与联想,例如:有的幼儿喜欢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这样极具抽象风格的代表作品,并非是因为感受到艺术大师将爵士乐那生动的节奏与绘画创作的完美联想与结合,而是因为孩子们觉得这幅画像他们看过的格子图、玩过的拼图、游戏的迷宫,觉得这很神奇、很有趣,且有着五彩缤纷的颜色。这引发了他们对游戏、生活的联想,唤起了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这表明,幼儿对风格的审美感知还未能依据作品艺术风格的审美标准及其高超的艺术技巧来判断,很大程度上仍然受作品描绘的具体内容所控制。
  被试对表现风格类型内组间的偏爱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对各具差异的风格作品能够做出不同的偏爱选择。这符合加登纳(Gardner,1980)的研究成果,他发现在没有主题或控制主题的情况下,儿童能像成人一样把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区分出来,并且通过训练,大多数6~7岁儿童是能够感知作品的风格的[13]。另外,张奇的实验研究也发现:幼儿喜欢夸张和拟人风格的作品,所以本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保持相对一致。大班幼儿对具象与抽象结合风格的《星月夜》作品最为偏爱,他们喜欢这种运用极具夸张手法所渲染出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月亮、星光、流云、大树、房子……这带给他们视觉上强烈的刺激和心灵的震撼,带他们走进了一个神秘、奇幻、恐惧、可怕的未知旅途。这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但这就是画家精心营造,令人头晕目眩的奇特幻想。
  另外,本研究还增加了抽象风格类型,发现被试对抽象风格作品的偏爱度较高,甚至高于具象风格作品,且偏爱程度受作品熟悉度的影响很大。这与朱晓红(2005)十多年前的研究结论存在不同之处,且研究结果正好相反。她认为幼儿最偏爱具象风格美术作品,其次是具象和抽象相结合的美术作品,对抽象风格的美术作品偏爱程度最低[14]。 究其原因,可能与当今幼儿日益丰富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审美体验以及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直接关系,这还需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4. 在表现形式维度,大班幼儿最偏爱的是彩粉和民间年画的表现形式,对油画和素描画的偏爱程度最低
  将被试对表现形式维度作品偏爱原因的访谈记录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被试喜欢某种表现形式作品的原因主要有:熟悉程度;是否看懂了;初步识别出作品的表现形式,如“因为它很像个简笔画”“像大教堂里的画”“光谷那里挖地铁,好像在围栏上看过(注:围栏上贴的正是年画)”等。通过上述分析发现,被试偏爱某种表现形式的原因往往与对该作品的熟悉程度有关,以前看过或是画过就可能表现出偏爱的倾向,但对描绘内容的关注多于形式。这与朱晓红(2005)的研究保持一致,她认为幼儿偏爱熟悉的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本研究结果还发现,大班幼儿在美术教育的干预下,能够初步识别出作品的表现形式,但这种辨认程度却是模糊的、笼统的、未分化的,即他们能把不同形式的绘画作品加以区别分类,但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分类。这一点与许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不太一致,已有的研究认为幼儿对美术作品表现形式无法显示出共同的、一致性的偏爱心理特点,幼儿无法识别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14]。而本研究结果却认为,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虽仍然受其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制约,但在审美教育的引导下,幼儿已逐渐开始初步关注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
  总的来说,本研究的结果与国内外学者有关幼儿审美偏爱的研究基本保持一致,但本研究也探索出一些新的发现:作品色彩的鲜艳与丰富程度关系到幼儿的审美偏爱,但色彩的明亮程度也是影响其色彩偏爱的一个因素;在表现形式维度,大班幼儿已经开始初步关注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16], 且偏爱程度与对作品的熟悉程度极其相关。这些与幼儿日益丰富的生活经验有关,且受到审美教育、美术欣赏等活动的极大影响。在美术教育的干预下,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会进一步提高。
  (二)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具有相对稳定性
  整个幼儿阶段,个体审美偏爱的基本特征没有太大变化,不存在性别差异,即幼儿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具有相对稳定性。
  分析访谈记录,女孩叙述喜欢人物画(女孩)的原因是:“因为我喜欢女孩子”;男孩叙述喜欢交通工具为船的绘画作品原因是:“因为这是彩色的,又是男孩子喜欢的”;女孩表述不喜欢达芬奇素描《自画像》的理由是:“怎么回事?我只喜欢女孩子,不喜欢男孩子”“因为他是男生”等。上述被试表述其偏爱的原因表明,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性别角色意识,但表现在审美偏爱上也只是对作品中的具体绘画内容存在差异,即使是在表现形式维度,很大程度还是受所画人物的性别角色影响,即受具体内容的限制。整体而言,幼儿由于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性别意识还是较为朦胧、模糊的。综上所述,男女幼儿对绘画作品的总体审美偏爱较为一致,总体都是比较喜欢的,仅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且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相对稳定性。纵观国内外研究结果,尚且没有发现幼儿阶段的审美偏爱存在任何的性别差异,而本研究结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前人的研究保持相对稳定与一致。此外,个体的审美偏爱也属于性格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性格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个体对人、事物的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而审美偏爱是个体对审美对象的欣赏态度和审视方式[17],带有一定的性格倾向,因此也具有相对稳定性。   (三)大班幼儿对绘画作品的审美偏爱是一种非艺术鉴赏水平上的审美偏爱
  随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生活与情感经验的不断丰富,使得儿童的审美能力不断发展,他们已开始形成一种简单的、非艺术性的审美标准。但幼儿的审美标准与非审美标准尚处于分化之中,他们的审美趣味局限在优美的审美形态之内,无法接触优美以外的其他审美形态[18]。儿童对欣赏活动持有一种游戏的态度,认为这是一种好玩的活动。他们对作品的欣赏更多的是关注是否有自己喜欢的、好玩的、好看的、熟悉的事物,还不能将图画当成艺术品来欣赏。他们对审美对象还未能进行深层次的赏析与整体性的综合感知,常常以自己的情感兴趣来判断作品的美与丑、好与坏,这大多是一种直觉反应。并且,幼儿对绘画作品的审美感知与情感体验往往还是依据个人的审美偏爱,其审美判断或对美的评价主要是一种印象的评判。所以说,学前儿童的审美偏爱是与审美标准分离的,处于埃利伯斯所论断的第一个审美层次上,即“这种审美是一种缺乏审美态度和审美标准的感性审美偏爱”[19]。
  這一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审美心理的萌芽阶段,诸如审美态度、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等最初的审美心理已逐渐开始萌发。他们已有一些简单的、模糊的审美标准,开始初步关注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但还未能区分审美特征与非审美特征,不能深入感知绘画作品的结构形式与艺术技法、领悟作品的创作寓意及精神内涵,也没有对这些艺术特征表现出审美偏爱。总之,幼儿的这种审美偏爱是一种与审美标准分离的、非艺术鉴赏水平的审美偏爱,是审美偏爱的初级形式[20]。
  【参考文献】
  [1]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08-309.
  [3] 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6.
  [4] 崔莉.青少年西方美术欣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412.
  [5][8] [英]C.W.瓦伦丁.美的实验心理学[M].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2-94.
  [6] 丁秀玲.早期儿童色彩审美感受和审美表现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1993.
  [2][7][9][17] 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1-160.
  [10] 周燕.5~6岁儿童绘画欣赏特点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13.
  [11] 腾守尧.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12] 祁佳.城乡3-5年级小学生美术作品审美偏好特点及影响因素[D].开封:河南大学,2011:13.
  [13] [美]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28.
  [14] 朱晓红.幼儿美术审美偏爱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30-34.
  [15] 朱晓红,白乙拉. 蒙汉幼儿美术审美偏爱心理特点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71.[16] 王任梅.幼儿生来就有艺术欣赏潜能[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4(Z2):6.
  [18] 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198-199.
  [19] [英]D·J·哈格里夫斯.音乐发展心理学[M]伦敦:伦敦出版社,1976:101.
  [20] 徐晓燕.文化策略与现代幼儿美术教育[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05:25.
  本文系汉江师范学院2018年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艺术通感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8B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通讯作者:孔国欢,865495115@qq.com
  (责任编辑 张付庆)
其他文献
本文在综合通过分析国内外精益生产管理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于A公司采用以RFID技术的看板信息,能为精益生产管理提供更及时的生产管理信息。精益生产结合RFID信息化的看板对于劳动密集型鞋业制造公司在生产物流技术改进上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国的劳动密集制造行业的效率,应对日益增加的人力成本,其对于提升制造行业的竞争力也具有借鉴意义。以A公司的AJCX产品的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精益生产的
本研究以Banks所提出的全球教育哲理为理论基础,主要在说明新加坡国别化二语阅读教材《悦读华文,细品文化》的文化项目之选用与考量。研究目的:①分析外语教材如何与全球教育
目前结构光视觉传感器广泛的应用于焊缝的跟踪。在多层多道焊中,最后一层焊接以及盖面焊的情况下,结构光传感器跟踪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跟踪精度差以及结果扰动大;在焊缝偏差
文章以AHGS公司为例,针对"十三五"期间的战略发展目标,构建了基于战略导向的立体化绩效管理体系。主要措施包括强化体系运用,统一全部门、全员思想认识,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与积极
哈拉哈塘油田是塔里木油田最大的碳酸盐岩油田,哈拉哈塘油田工区面积为3717.4平方千米,下辖七个区块,远景资源量巨大。由于受井筒出砂、胶质沥青质析出影响,部分油井出现了井
本文以秦山地区核电专业化改革不断深化为背景,同时面临核电发展与稳定这一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当前核电安全质量工作现状的分析和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安全质量工作的"一
目的探讨宫颈糜烂适宜的治疗方法。方法143例宫颈糜烂患者随机为分二组,分别用单纯微波治疗(对照组65例)及奥平栓联合微波治疗(治疗组78例)。结果奥平栓联合微波治疗各型宫颈糜烂
1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观察对象共65例。取自1999年-2002年因腹泻在本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病人。男38例,女27例,年龄1个月至5岁,其中1岁以下占45例,1—3岁占15例,3岁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做好农村垃圾治理正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体现。从2018年4月份开始,邢台市委、市政府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督导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来抓,强力推进工作开展,取得初步成效。在取得一定工作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垃圾治理方式的选择、市场化模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如何有效开展、如何完善垃圾治理保障体系等的解决对于邢台市农村生活垃
本文采用MVC设计模式,使用Struts+Hibernate+Spring相关技术对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系统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系统的性能目标,描述了系统功能,给出了系统设计的体系结构以及系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