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妇科肿瘤首位,也是困扰妇科肿瘤医师的难题之一。近年提出的卵巢癌的“二元发病模型”理论将卵巢癌分为两种类型:Ⅰ型卵巢癌及Ⅱ型卵巢癌。二者具有不同的组织学类型、遗传学表型及临床路径。目前认为,多数Ⅱ型卵巢癌一尤其是高级别浆液性癌(high-grade serous carcinoma,HGSC)来源于输卵管伞端,主要证据为携带有BRCA1/2基因突变妇女的预防性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标本及40-60%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的输卵管伞端观察到浆液性输卵管上皮内癌(serous tubal intraepithelial carcinoma,STIC)。P53 基因突变是 Ⅱ型卵巢癌最常见的遗传学特征,发生于肿瘤形成早期,通过免疫组化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方式可反应P53突变状态。临床首诊罕见输卵管癌(fallopian tube carcinoma,FTC),其发病率被广泛低估。HGSC是卵巢癌及输卵管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多数浸润性输卵管癌伴有STIC。Ⅱ型卵巢癌及输卵管癌本质上可能为一种疾病。文献中多数临床研究将卵巢癌及输卵管癌作为两个独立的样本进行处理和分析,未考虑STIC因素,因此难以准确描述病变的实质。遗传性Parkin突变可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的青年性帕金森病(Autosomal Recessive Juvenile Parkinson’s Disease,ARJPD)的发生,而非神经元细胞中的体细胞性Parkin基因突变可能有助于肿瘤发生。Parkin基因是一种候选的肿瘤抑制基因,人类多种肿瘤细胞可检出体细胞性Parkin基因的突变、DNA拷贝数变化、Parkin mRNA及蛋白表达异常等,且Parkin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参与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但其致瘤机制尚未阐明。Parkin基因异常表达与P53突变密切相关,但二者如何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利用较大样本量、多型卵巢癌及输卵管癌样本,观察Parkin基因结构和表达改变,结合肿瘤组织中多种标志分子表达及患者临床病理学资料,论证卵巢癌“二元发病模型”假说,阐述Parkin基因异常以及P53-Parkin基因调节通路如何在卵巢癌发生发展起作用。目的研究Ⅱ型卵巢癌及输卵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深入认识卵巢癌与输卵管癌组织学异同,及病因与发生的关系;观察卵巢癌手术切除样本输卵管的组织学变化,明确中国卵巢癌及输卵管癌发病人群中STIC的出现频率;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及标记分子的表达特征,分析卵巢癌及输卵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探讨“盆腔HGSC起源于输卵管”假说的分子病理学基础;研究不同组织类型的卵巢癌及输卵管癌肿瘤组织内Parkin基因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状况,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细胞标记分子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揭示Parkin基因在卵巢癌/输卵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19例卵巢癌及输卵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详细随访资料,以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分析419例卵巢癌及输卵管癌细胞Parkin、P53、P16、CyclinDl、ER、PR及Ki67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综合分析;采用PCR-毛细管电泳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PCR-CE),对比分析 157 例卵巢癌及输卵管癌患者的癌组织与同源正常组织的基因组DNA,进行Parkin基因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检测;以实时定量 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qRT-PCR)技术检测107例卵巢癌及输卵管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同源正常组织中Parkin mRNA转录表达。结果(1)观察样本中,Ⅰ型卵巢癌141例,Ⅱ型卵巢癌233例,其中高级别浆液性癌(high-grade serous carcinoma,HGSC)、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CCC)、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EC)、粘液性腺癌(mucinous adenocarcinoma,MC)、低级别浆液性癌(low-grade serous carcinoma,LGSC)分别有219、39、31、40、21例,HGSC占58.56%;输卵管癌45例,其中HGSC 42例。与文献资料比较,中国人群卵巢癌及输卵管癌患者的发病年龄略低于欧美人群,预后也较差。(2)分析统计显示,临床晚期的Ⅰ型卵巢癌患者较同级别临床分期的Ⅱ型卵巢癌患者预后差;Ⅱ型卵巢癌与输卵管癌在临床病理参数、免疫组化检测的标志分子表达、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3)卵巢HGSC及输卵管癌共有的显著病理特征是伴有STIC,而Ⅰ型卵巢癌则无此组织学变化;伴STIC和/或输卵管粘膜内癌(伴输卵管病变)的卵巢癌患者多数处于临床晚期;伴输卵管病变的卵巢癌合并输卵管癌与不伴输卵管病变的Ⅱ型卵巢癌相比较,二组患者在多项临床病理参数及免疫组化检测的标志分子表达均无明显差别,且晚期患者的OS及PFS相类似。伴有输卵管病变的卵巢癌合并输卵管癌患者与Ⅰ型卵巢癌患者相比较,二者在发病年龄、绝经状态、FIGO分期、术前血肿瘤标志物CA125和CA199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晚期Ⅰ型卵巢癌患者的OS及PFS明显短于伴输卵管病变的晚期卵巢癌合并输卵管癌患者;FIGO分期是影响伴有输卵管病变的盆腔HGS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4)PCR-CE检测结果显示Parkin基因LOH在Ⅰ型卵巢癌、Ⅱ型卵巢癌合并输卵管癌(Ⅱ型癌)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7/48例及81/109例,Ⅱ型卵巢癌及输卵管癌组织中LOH的发生率显著高于Ⅰ型卵巢癌;其中7例患者检出Parkin基因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分析显示,Parkin基因LOH与肿瘤恶性程度高、临床分期晚及P53强阳性表达密切相关;临床晚期患者肿瘤组织Parkin基因LOH与患者的预后相关联,LOH阳性患者的OS及PFS均明显高于LOH阴性患者。(5)与同源正常组织相比,卵巢癌及输卵管癌组织中Parkin基因mRNA转录、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arkinmRNA表达下调与肿瘤恶性程度高、Parkin基因LOH阳性及P53强阳性表达相关。多数肿瘤组织中Parkin蛋白表达下调,且在Ⅱ型癌中与Parkin基因出现LOH呈正相关;Parkin蛋白表达下调与患者的术前血清CA125值升高、区域淋巴转移阳性及FIGO分期晚密切相关,Ⅱ型癌Parkin蛋白表达下调与患者恶性肿瘤家族史阳性密切关联。Ⅰ型卵巢癌中Parikin基因结构与功能变异与伴有输卵管病变的卵巢癌、输卵管癌及不伴输卵管病变的Ⅱ型卵巢癌三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结论(1)Ⅱ型卵巢癌与输卵管癌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细胞病理学及临床特征,而与Ⅰ型卵巢癌存在明显差异,提示Ⅱ型卵巢癌与输卵管癌具有相同的组织来源,并支持Ⅰ型卵巢癌与Ⅱ型卵巢癌的“二元发病模型”;(2)对伴STIC和/或输卵管粘膜内癌的卵巢癌及输卵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其结果为“所有盆腔HGSC可能均起源于输卵管上皮”的假说提供了临床及病理学依据。(3)LOH是卵巢癌/输卵管癌细胞中Parkin基因突变的常见形式之一,其出现与临床晚期卵巢癌患者生存期较长相关联。(4)Parkin基因结构和表达变异是卵巢癌与输卵管癌细胞中的频发事件,该基因功能异常与卵巢癌标志分子表达及癌症侵袭性生物学表型发展有关。